APP下载

文化语文: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

2007-01-19张兰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民族精神

张兰芳

“文化语文”是建立在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教学,指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语文教育。这种文化语文,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使学生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卓的心灵境界。高中语文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要变“应试语文”、“工具语文”为“文化语文”。本文试图探讨文化语文的价值取向,探寻文化语文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语文的价值取向

1,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民族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于漪老师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语言本身是一种lT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聚焦在文化认同上》)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培养学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

2,语文教学呼唤文化的浸润

德国教育专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孔子以降,语文总是镶嵌在文化学之中,当时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着古人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则。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经历、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高中语文教学中,一旦文化参与减弱,一旦成为应试的附庸,便失去了活力。忽视教材文化内蕴的开掘,就是抛弃我国语文教育与生俱来的优点。当语文“堕落”为一种知识学科,则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成为僵尸。文化学的参与,语文知识系统才不会当作一个独立的变量,它周围才会形成一个缜密的反馈环。这个反馈环通向系统内部的是文化阐释;通向社会生活的,则是文化联系。

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3,语文教育是弘扬文化的大旗

语文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性。教育情境下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文的学习即是教育发挥传递、选择和创新文化功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涵化、意识觉醒、思维拓展以及民族精神建构的过程。

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教育承载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着文化精神。

二、探寻文化语文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中生中国经典文化的有效积淀

在当代学生当中,他们自己选择的课外阅读对象大多是色情、打斗、凶杀等形形色色的卡通图书、娱乐杂志。我们中华民族那种独特的文化气质、礼仪风尚,在我们当代青少年身上,似乎已难觅其踪了。加强高中生中国经典文化的阅读,让青年一代继承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此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同时学生又可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经典文化的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主要的抓手是对古代经典名著的诵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时空特点带来两个命题:一是经典的选择。每学期指定一到两部经典名著,由教师指导选读或全读。教学过程中少些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应更多地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体味、咀嚼文章思路的流转和细微情感的变化,感悟其中蕴涵的博大思想。它与课本中经典作品的教学配合进行。二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及途径。对于这些经典名著,我们采用下列方法组织:课本中的节选作为读懂原著的钥匙;举办讲座,分专题辅导;课外阅读;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小论文,召开读书报告会。

2,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他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文化语文要求从文化视角考察和阐释课文,就是在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中把课文的读解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阐扬课文中的文化意蕴,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如读解《阿Q正传》,从政治的角度考察,得出的结论是,阿Q与赵太爷属于两个阶级,二者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其间的对立与冲突十分尖锐,显然,这种读解易于形成公式化;如果从文化的角度阐述,就会发现,阿Q与赵太爷文化心理上的内在一致性:阿Q同样具有“主子性”,也决不放弃统治别人、凌辱别人的机会,而赵太爷失意的时候也是奴性十足。实质上。阿Q与赵太爷具有同样的封建性和劣根性等农民心理。鲁迅抨击的正是民族的这种劣根性,即失意时逆来顺受,甘于屈辱,得势时则以强凌弱,在兽面前显示出“羊”性,在“羊”面前显示出兽性,惟独缺少个性和主体性。再如《师说》一文,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从文化意蕴说,讲《师说》而不讲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那只能说明讲话者没有文化眼光,放弃了语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3,区域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

充分开发课外文化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新的教育精神。文化语文也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几篇课文的讲解,而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

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吴地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行程中吴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吴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我们充分挖掘吴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吴文化,从小扎下民族的根。围绕着“吴文化”主题,我们从苏州由古至今的诗、词、文、楹联、园林文化等方面设置专题,进行系列性开发,侧重点在语文学科。然后根据每个专题性文化课程的学科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像专题性文化课程《苏州的楹联文化》的实施,除了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读了解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现场采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一文化现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样,《苏州的园林文化》的课程实施,则要将学生带到苏州园林参观了解,并邀请专家开设讲座。语文由此拓展开去,不断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地方课程资源,从而铸造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魂。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三中]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