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作者心灵的律动
2007-01-19韩晓武
韩晓武
《我与地坛》(节选一)中有三处景物描写,准确理解这三处景物描写是读懂本章节的关键,这三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依次做一扼要分析。
第一处。原文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西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分析:这是作者关于地坛景象的描述,他究竟突出了地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只要抓住“浮夸”、“炫耀”、“高墙”、“玉砌雕栏”等词语做一下分析,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地坛曾经是那么富丽堂皇,曾经有那么多炫耀的资本,如今呢?“浮夸的琉璃”剥蚀了,“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高墙”坍记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岁月使它失去了张扬的条件。此时作者的情况又如何呢?文中说“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无情的岁月,也剥夺了作者狂妄的一切资本。于是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就成了作者一位同病相怜的难友,只有在这个地方,作者才得以静静舔舐自己的伤口,只有在这个地方,他才能与地坛实现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一种精神默契,所以作者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这是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二处。原文如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分析:作者的情绪慢慢安定之后,他开始观察园中的景物,他的心绪仍旧很坏,有时他真的不明白,那么小的昆虫为什么要来到世上,自己这样的残疾,何以还要活着。然而他发现的是,昆虫也许并不需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到世上,可照样活得有滋有味,“蜂儿”、“蚂蚁”、“瓢虫”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着缤纷的生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如此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活着,更何况人呢?珍爱生命吧,这是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三处。原文如下:“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分析: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一段景物描写,就不难发现每一种景物描写中都包含着一个对比。比如“落日与映照得灿烂”、“落寞与雨燕的高歌”、“暴雨与清纯的草木气味”、“秋风与熨帖的味道”,可以说每一种看似感伤的景物背后都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一次磨难其实都是你人生的一次历练,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们一个酸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作者终于明白了,残疾之后不仅要活着,而且还要活出精彩。
这三处景物描写,正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舔舐伤口、抚慰心灵——感悟生命、珍视生命——抗争命运、活出精彩,抓住了这三处景物描写,我们才能感悟到作者心灵的律动。
[作者通联:河北任丘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