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材料因素
2007-01-19江怀勇
江怀勇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类学生作文时下笔则于言,文思泉涌,文章内容厚重。他们抒情真挚,感人至深;议论则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记叙则如高山流水,倾泻奔涌。原因之一是掌握相当数量的材料并能运用自如。而另一类学生则冥思苦想,似笔有千斤。举之不起,或纸有荆棘,无从下笔,即使迫于老师的压力,最终完成作文,但文章却因肤浅而显苍白,究其原因,许多是材料积累程度不同所致。
材料是人们带着主观写作目的,而搜集、积累下来的,准备用在文章中表现主题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根据。材料积累较多的学生,其写作时思路也会自由驰骋,文章就会纵横捭阖。因此,把材料看作是引发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形成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提炼文章的主题观点的基础一点儿也不过分。
材料对写作如此重要。要写好作文,就需要广泛地占有材料。材料本身的类型很多,有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有具体材料和概括材料……另外,从占有材料的方式、手段来看,还有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三手材料。第一手材料是人们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它感受比较强烈,一般是写作记叙文、散文的好素材。如曾有一位中学生,目睹了一场车祸,当他看到伤员急需进行抢救而周围的入异常冷漠时,一语双关地写了一篇记叙文——《人,急需抢救》,该文成功因素之一就是作者对第一手材料的强烈感受。获取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和体验,中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养成仔细从不同方面观察生活的习惯,并通过观察日记,把所看到的内容转化为素材,贮备起来。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途径还有体验,生活是五味瓶,从写作角度看,任何一种味道都是写作的好素材,不论是成功的甜还是失败的苦。第二、三手材料是通过一定中介而获得的。较之第一手材料,它突破了个人经验的制约,获取的途径更广泛,获取的内容更丰富。它既可以为写作议论文提供广泛而典型的论据,也可以为小说、散文创作提供构思的素材。第二、三手材料获取的途径很广泛,既可以通过调查、采访、阅读书刊等来获得,也可以通过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来获得。对于中学生,他们的教材本身也是获取第二、三手材料的最佳途径。如《物理》《历史》《政治》,尤其是《语文》中的作家、作品,更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名人名言可以充当议论文的理论论据,可以结成记叙、散文的中心和主题;一些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屈原、文天祥、刘和珍的爱国,王翱的廉洁等,以及一些成语故事都是学生可用来证明观点的依据和进行再创作的素材。
在广泛地占有材料后,接着需要认真鉴别和选择材料。通过鉴别材料,可以辨别出材料的真伪,把握住材料的性质,理清出材料中所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并估价出材料的意义和份量,然后或弃去,或使用。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选择运用材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选择那些思想内容丰富、突出,最能够打动人和说服人的材料,这些材料,由于它们本身能够说明道理,能够打动人了。李存葆在《高山下的花环》中选择了一张带血的欠帐单,这一事件本身就有巨大的感染力,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要注重选择那些能够说明、突出、烘托、暗示主题的材料。如鲁迅,在《药》中他选择贫苦百姓把烈士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药这则材料,就可以使辛亥革命未能够教育和发动群众,作为革命主力军和革命最大受益者的人民群众仍处于愚昧状态中的主题更突出。
再次,要选择典型的、真实的、准确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社会生活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它要求的是创造,是自己独有的。如鲁迅笔下的阿Q,既能反映出当时社会下层的贫雇农的特点,又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典型。此外,材料的真实、准确也是很重要的。有一些中学生在写作时,让爱因斯坦去发明电灯泡,让牛顿提出相对论,让屈原受宫刑,让焦裕禄去支援两藏,文笔再好,可是论据的“硬伤”已经使作品的信度大打折扣了。此外,那些具有新颖性、生动性的材料要选择,文学艺术是靠创造而有生命的,靠主动性而吸引人的。因此,这些材料也应当是选择材料要考虑的范畴。
当然,在使用材料时,还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手段,使材料能够表现出各式各样的色彩。这也是一个具体写作中需要不断体会、领悟的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材料在中学生作文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们从认识到占有、使用都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这里也只是一管之见,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通联:四川绵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