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十个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2006-12-29
人大研究 2006年2期
□中共文县县委县政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结合文县实际,现阶段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面对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排除与发展不相和谐的“音符”,努力做到“十个坚持”,为文县快速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分析县情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促进和谐。
对于文县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贫困县来讲,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文县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垂直分布,但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矿产资源富集,但科技含量低,效益不高;许多地方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但由于受严酷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以及市场化程度都相对较低;结构调整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特点突出,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缓慢;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差,人均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综合素质低的问题,全县处在加快整体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迈进的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当前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两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认真做好加快全县经济发展与“和谐文县”建设两篇文章,不断增强全县综合实力,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2.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坚持以新的执政理念促进和谐。
近年来,文县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咬定发展不放松,坚持抓项目不懈怠,使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GDP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平衡,经济增长后劲仍显不足。因此,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一是树立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二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兼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永续利用。三是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大胆探索,突破不合时宜的做法和体制,实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提升文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结合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发挥资源优势,在“快”字上下工夫,在“特”字上做文章,努力走出一条贫困地区“跨越式”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子。
3.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坚持以项目建设促进和谐。
长期以来,文县拥有“两江”而受苦,坐守“金山”而受穷。根本的原因在于投入不足,项目建设仍然滞后。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以水电、矿产、交通、旅游、城建、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求突破。要积极论证、筛选和争取一批能够增加财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对县域经济起支柱作用的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重点抓好在建项目,特别是抓好韩家坝新区、汉坪嘴电站、金口坝电站等重点项目的协调和领导工作,争取麒麟寺电站、苗家坝电站、阳山金矿早日开发建设。要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位于九寨沟前沿的区位优势,加快以天池、石龙沟、邱家坝、白马民族风情村为主体和白水江水体资源旅游、农家乐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使旅游项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解决工业经济单一的问题,坚持以工业体系建设促进和谐。
重视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矿产开发上,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立以节约型、环保型为特征的工业生产循环体系。在水电开发上,坚持以小为主,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小水电。大中型电站建设要有步骤、有计划、有节制地科学推进,切实解决好库区移民问题,防止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和引发新的矛盾纠纷。要树立“立足农业办工业”的思想,采取政策和制度措施,聚集民间资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非金属矿产龙头企业,改革单纯依靠矿产资源办工业的格局,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把非公经济培育成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体力量。要切实改善工业发展的软环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创建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好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问题,为外来投资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5.解决“三农”问题,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和谐。
在农民增收上要走好两条路子:一是抓好劳务经济。制定劳务输转的长效机制,加强培训和引导,通过向外移民和引导从事服务业等办法减少农村人口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狠抓特色产业开发。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干果、蔬菜、中药材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使其成为稳农稳县的支柱产业。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自主建立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切实把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努力打造精品和名优品牌。要优化开发条件,加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6.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坚持以基础条件的改变促进和谐。
在城镇建设上求突破,加快“两江一线”经济增长带建设步伐。依托白水江、白龙江和G212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把这一区域优先培育成为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发展平台,成为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示范区。要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好县城和大乡大镇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和小康示范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要狠抓交通道路建设。积极争取兰渝铁路过境文县尚德镇,积极与广元市、九寨沟县合作争取广九路建设项目;加快赵天路、安中路等县乡公路建设步伐,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同时,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农村电话网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步伐。
7.解决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坚持以弘扬文明促进和谐。
针对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要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诚信文县”。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学技术的引进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阴平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利用各种节会和重大节日,采取多种手段宣传文县优势文化产业的开发,不断增强文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城乡体育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丰富全县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8.解决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坚持以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谐。
积极推进“依法治县”战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增强依法办事能力。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加强执法检查;政府部门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职能转变,推动依法行政,充分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政协要全面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统战部门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民族宗教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乡和少数民族聚居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推进司法改革,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9.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相关问题,坚持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
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打造“平安文县”。要实行维稳工作责任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和信访工作责任制,把维稳目标落到实处。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要加强基层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要加强信访工作,遏制无序上访、缠访、重访、越级上访的现象,维护信访秩序。同时,要做到兼顾社会公平,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认真抓好三条保障线的工作,保证离退休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关心下岗职工和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扶助弱势群体,确保他们的生活不出问题。
10.解决党员干部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和谐。
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其他各门类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强化党员干部组织纪律作风建设,建立教育、监督、管理并重的长效机制,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合力。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心思放到为人民服务上,放在谋事、干事、成事上,把精力放到开展工作、抓好落实、促进发展上。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加强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完善各项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