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字考辨

2006-11-24杨寅庆

现代语文 2006年8期
关键词:金文甲骨文生育

赵 超 杨寅庆

“始”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汉语大词典》首条解释说:“始,开始;开端。与‘终相对。”

《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曰“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而“女之初”又当何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尔雅·释诂》而略有申发:“初,始也。此与为互训。初、裁皆衣之始也。基者,墙之始也。”[1]但段注只不过说明了始与初等词的同义关系。郝懿行的《尔雅义疏》说:“初者裁衣之始,哉者草木之始,基者筑墙之始,肇者开户之始,祖者人之始,胎者生之始”[2],由此观之“始”是一个适应面广泛的通用词其意义外延比较宽泛。但关于始的造字本义,段、郝的解释都比较模糊。

关于“女之初也”这个问题,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中给予了解释:

说文十二篇下女部云:“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自来说者皆不能质言其义。……然男子天癸之至,无特异之征;女子则当十三四时,于不识不知之中忽如潮涌,往往令人不可思议。事象奇异,故制文者亦为之特立一文。精言之,女之初当为妇之初。[3]

视此,按杨先生的这个解释,女之初当为妇之初,亦即“为妇之初”,此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然而杨先生在这里认定“始”字的创制根源在于女子成年时有“忽如潮涌”亦即女子的初次月经来,对此应有可商之处。

《妇人大全良方》有“女子十四有为人母之道,四十九绝生育之理”[4]。但“有为人母之道”不等同于“为人母”,这只是具备了成为“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我们没有理由把一个十四岁、没结婚的少女称为“妇”。

《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婚,妇家也”。显然“夫妇”作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夫就不会有妇,女人有了婚姻才能称为“妇”。 《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妇,已嫁女子。《正字通·女部》妇,女子已嫁曰妇。《白虎通》曾子曰:‘女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释士补仪礼篇名义》‘实则在父母家曰女,新迎时亦曰女,在婿家未庙见亦曰女,既庙见始曰妇。”[5]

在造字之时,未必一定要“庙见”才能称为妇,但是要成为妇,则必须发生以传种为目的的婚配才可以。这是因为在生存环境恶劣的人类早期社会,人们必须以“生”的力量来战胜灾难和死亡。原始人类对生殖的崇拜是一种遍及世界的历史文化现象。闻一多说过:“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惟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6]“生子的欲望在原始女性是强烈得非常,强烈到恐怕不是我们能想象的程度。”“……一个女人是为种族传递并繁衍生机的功能上而存在的。”“在某种社会状态之下,凡是女性,生子的欲望没有不强烈的。”[7]以生育后代、繁衍子息为目的的婚配是“妇之初”。

“始”与婚配、生育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先从字形来考察。“金文中的‘始乃是用为女姓‘姒,作。”[8] “姒”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同时根据骆宾基的观点,“夏禹‘子姓而作‘姒”,“古子、巳两字相通”。[9]而“始”字 “写法最纷纭(),从口作的占绝对多数,从言或从心作是少数现象,从糸作只有一例,是受上下文类化而加旁,不能与其他写法相提并论。从口作时其上部偏旁中的两横笔不能省略,因为省后会与‘句混同,‘句字见上博简(二)《子羔》12号简和上博简(三)《彭祖》1号简等,而在其他组合中这两横笔可以任意省略其中一个,或者全部省略。”[10]《甲骨文金文字典》对“始”的解释为“凡经典姒字皆当作始,古文台,以为一字,许书无姒字。金文从女从台或从以,台以同声,为《说文》始字篆文所本。”[11]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台以同声,其实二字本源即,曾用作“始”。“金文中的‘始乃是用为女姓‘姒”。下面再来探究“台”“以”及相关字的字型:《 说文》解释为: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

巳 《甲骨文金文字典》在解释“子”时认为:地支子、巳与子孙的子为同一个字。从上面的字型可以看出,子和巳都是象小孩的形状,而包的篆书及“吴王光鉴”中的“巳”字与台、以、始中有非常相似的字型构件——“子”。与“子”稍不同的是,这个更像是尚未成熟或者说未发育完全的胎儿的形状,即“象子未成形也”。

“始”字曾与“台”“姒”混用,子、巳两字相通,而“台”“以”“巳”字型相近,都近似胎儿之形,可见台并非只做声符,应该同时也兼为义符,进一步说明了“始”应该是女子怀胎的开始,即婚配。

《说文》曰:“始,女之初也,从女台聲”。从前面的字形分析来看,“始”是形声字,女为义符,台为声符兼为义符。《说文》又有 “台,说也。从口吕声。”段注曰“今怡字。”形声字的声符即在于把每个字和它所记录的词联系起来。段注中相关字的注释如下:

怡:和也。……《玉篇》曰:怡者,悦也,乐也。

饴:饴,小弱于饧,形怡,怡也。《内则》曰:“饴,蜜以甘之。”

眙:直视也。方言:眙,逗也。

冶:台者,悦也。仌台悦而化。会意。

辤:辝,籒文辤。和悦以却之,故从台。[13]

上面这一组同以“台”为声符的汉字都隐含着“愉悦、高兴”的意思。

在生产力落后的人类初期,生殖在先民心中是如此至关重要,无论对于个人、家庭、部落还是国家来说,婚配自然是高兴甚至神圣的事情。现代汉语中也把结婚成为“喜事”。“始”字所表达的是女性生命中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也是生育下一代人的开始。“始”与“祖”连用表示祖先的意义,也是基于男女先人结合而有后代的这个含义。用为姓氏的“姒”(即姓“子”)同样蕴涵着先民对后代繁衍不息、开枝散叶的良好祝愿。

又 《诗经·芣苢》 “苢”以“以”为声符,芣苢可治疗妇女不孕之症或说有利女子生育。《毛诗序》解释为:“后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14]甲骨文中有薏苡(一说即为芣苢),并记载用它来酿酒。古人也认为,薏苡“食之宜人”“令人宜子”[15],有助生育。以上可为旁证。

综上所述,“始”的常用意义“开始、开端”是建立在女子成长过程之上的,和“初”“裁”“才”“首”“元”“基”“戽”“祖”“胎”等字有明显区别。人类社会很早便具备了婚姻观念。一般认为文字的产生晚于婚姻制度的确定[16],女子在婚配后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对人类繁衍具有重要意义,这才是造“始”字的原因。初次月经只是医学中判断女性成熟的标志,一个没与男子发生性关系的女子不可能因为初次月经来潮而被称为妇。所以“始”字的本义是 “女(妇)之初”,“母之初”,也就是女子结婚、即将怀胎成为母亲的时刻。

注释:

[1]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4]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徐仲舒.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6][7]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全四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

[8]陈英杰楚简札记二则简帛网.北大简帛网来源: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yingjie001.htm

[9]骆宾基.中国上古社会新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1.[10]楚简札记二则 陈英杰简帛网.北大简帛网来源: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yingjie001.htm

[11]方述鑫 林小安 常正光 彭裕商.甲骨文金文字典[Z].成都:巴蜀书社,1993.

[12]方述鑫 林小安 常正光 彭裕商.甲骨文金文字典[Z].成都:巴蜀书社,1993.

[13]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4]十三经注疏(1815年阮元刻本).毛诗正义.国风.周南.卷第一。

[15]《甲骨文披露的薏苡文化——作物产量构成公式三因素之密度、株数判定及证考Ⅰ 》杨忠义[1] 赵晓明[2],《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5,(3).

[16]此观点具体参见国光红《九歌考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9.

(赵 超 杨寅庆,湖北宜昌三峡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金文甲骨文生育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生育保险费由谁缴纳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图说汉字
生育登记流程明确
图说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