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禅”

2006-11-24罗朝英

现代语文 2006年8期
关键词:义项汉语

今“禅”为一个多音多义字,“禅”的读音有三种:shan(去声)时战切、去、缐韵;chan(阳平)时连切、平、仙韵;tan(阳平)。在《说文解字》中,只记载着:shan(去声);在《康熙字典》《辞海》中,记载的读音为两种,一为chan(阳平)音,一为shan(去声)音;而在《汉语大字典》中记载有三种读音,一为shan(去声)音,一为chan(阳平)音,一为tan(阳平)音。

一、“禅” shan(去声)音的释义

禅shan(去声)古已有之,据《说文解字》《经籍纂诂》《辞海》《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可知“禅” 之意有三:祭名、以帝王位传人、替代。

(一)第一个义项祭名,旧多解释为祭地。古有“封土为壇,除地为墠”之说,古代皇帝巡游,封泰山而祭天,禅小丘以祭山川。《大戴礼记·保传》:“是以封泰山而禅梁甫。”王聘珍解诂引卢辩曰:“封,谓负土石于泰山之阴,为壇而祭天也。禅,谓除地于梁甫之阴,为禅以祭地也。”《礼器正义引书说》云:“禅者除地为墠,此则用于人鬼,专是祭义。”《说文解字注》中注说:“服虔曰:‘封者,增天之高,归功于天:禅者,广土地。应劭亦云:‘封为增高,禅为祀地。”

《说文·示部》对“禅”的解释为:“禪,祭天也。”后人对此种注解进行了分析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道:“墠为祭地,壇为祭天,襢从壇省,禅从墠省,皆秦以后字,许书收禅不收襢,故云祭天耳,其实为壇无不先墠者,祭天之意,禅自得兼。”原本“墠”为祀地,“壇”为祭天是截然分开的,而“禅”为祭天之意,是可以这样解释的:“壇”“墠”合起来理解,大凡为壇必先为墠,壇墠不可分离,壇为祭天,墠也理所应当有祭天之意。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是如此解说的:“……张晏曰‘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又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然其说不如郑君正大。许君浑言祭天盖亦同之,但字当与祡类为伍,在此非次或天为衍字。”朱骏声、王筠的说法颇有道理,许书中的“祭天”包括了祭天祀地,即除地为场地以祭天地。

在解释这个义项的时候,必须得清楚“禅”与“墠”“壇”“襢”的关系。历代典籍中有过提法,如在《汉书·武帝纪》晋灼曰“襢,古禅字”,《后汉书·梁竦传》注“襢,古禅字也”;《集韵·线韵》:“禅,或作襢”;《汉书·异姓诸侯王表》:“昔《诗》《书》述虞夏之际,舜禹受襢。”颜师古注:“襢,古禅字”。后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推测:“凡封土为壇,除地为墠,古封禅盖只作墠。”项威曰“除地为墠,后改墠为禅,神之矣”;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推说更为明了:“墠为祭地,壇为祭天,襢从壇省,禅从墠省,皆秦以后字,许书收禅不收襢,故云祭天耳,其实为壇无不先墠者,祭天之意,禅自得兼。”学者多认为“禅”与“襢”通用。

(二)第二个义项为以帝王之位传人,如禅位、受禅。先指传位他人,例如《孟子·万章》:“唐虞禅”;《庄子·秋水》:“帝王殊禅,三代殊继”;《论衡·正说》:“尧老求禅,四乐举舜。”韩愈《论佛骨表》“高祖始受隋禅”等等。后也指传位于继承人,有如《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至孝惠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唐陈鸿《长恨歌传》:“肃宗禅灵武。”

谈到这个义项就不得不提及“嬗”与“禅”的区别与联系。《说文通训定声》中说道:“禅(假借)为嬗,实为传。”那么首先来了解“嬗”的意义,《说文》是这样解释的:“一曰传也。”“嬗”与“传”“辗转”同源,是相互传递相互更替的意思,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五年之间,号令三嬗”。后引申为相连续的蜕变,演化,如《史记·贾声传》“形气转续兮,化变而嬗”。传说在远古时代帝王的位置不是由子孙承继,而是转让贤者,这种王位的转递,更替也叫“嬗”,如:“尧嬗以天下”,颜师古注“嬗,古禅让字也”,王位的传承后来来也称“嬗”了。

这种王位的传承在后世为何逐渐用“禅”来表意呢?这可以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给以解释,最初在史前期母系社会是由女性主持“祀神事”,反映了女性掌管“祀神”的宗教大权。而中国是农业社会,农耕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浓重的中国文化,文字作为传播的载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与农业文化关系密切。在久远的农业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对日神、月神、谷神的崇拜,由此而产生了祭祀等相关的文化,同时就有相应的文字来体现这一文化。那么由女旁加上具有谷物含义的亶(《说文》解释为多谷也)就形成“嬗”字,而用这个字来表示神圣的氏族部落头领的传位是再合适不过的。可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历史发展到了封建社会这个男权社会阶段,社会普遍歧视妇女,关于道德行事的字有“女”旁的常带有贬义,有如“妒”“嫉”等等,帝王相让以位在古代被看作最隆重的大典,最崇高的德行,用带女的“嬗”,似有辱尊严,于是就借同音“禅”来代替,《释文》“禅,让也”。后禅让字就通用“禅让”,而“嬗”用于事物的更替蜕变,“禅”专用于王位的转让和继承。

在古籍注解中,学者认为“禅”应为假借字,被用于假代“嬗”字,如在《庄子》的“以不同形相禅”,在《淮南子·精神》中记为“以不同形相嬗也”。《汉书·律历志下》“尧嬗以天下”师古注:“嬗,古禅让字也,其下亦同。”“虞舜嬗以天下。”《后汉书·梁竦传》注“嬗,古禅字”。按照《说文》段玉裁注云:“依许说,凡禅位字当作嬗,禅非其义也,禅行而嬗废矣。”清代学者利用声训对这种观点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在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中从“单”从“亶”之字皆归十四部。王国维也认为,从“单”从“亶”之字并在元部。而声母,从“单”从“亶”之字声母多入端、定、禅三纽,端、定为舌头音,属旁纽双声,端为舌头、禅为舌面,属准旁纽双声。那么从“单”从“亶”之字在上古应该双声叠韵,合乎通假规则。所以可见,“禅”与“嬗”等从“亶”之字通用。

(三)第三个义项为替代,《正字通·示部》:“禅,代也。”《庄子·秋水》:“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成玄英疏:“禅,代也。”后引申为继承,清全祖望《书宋史胡文定公传后》:“四先生殁后,广仲尚能禅其家学。”

二、“禅”chan(阳平)音的释义

(一)第一个义项为佛教用语(梵语dhyana)“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禅的本义是伏除欲界烦恼的色界“四禅”,意谓心中寂静,没有杂念,能如实了别一切境界。《大智度论》卷十七:“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通常习惯与“定”合称为“禅定”。

在《玉篇·示部》中:“禅,静也”;《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和《辞海》的解释雷同。有如坐禅,《顿悟八道要门论》:“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但许慎却未收此音,《说文解字》是东汉所著,成书二十余年时间(公元100~公元121)。而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是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之间。佛教传入时间与《说文解字》的成书时间有一百多年的间隔,另外《经籍纂诂》是清时的阮元所著,也未收此音令人不解。

(二)第二个义项为泛指有关佛教的事物。随着禅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与“禅”有关的用语,如禅房、禅杖、禅林、禅堂等。例如《洛阳伽蓝记·景林寺》:“中有禅房一所,内置祗洹精舍。”《水浒传》第四回:“鲁达便去下首,坐在禅椅上。”

三、“禅”tan(阳平)的释义

此音只在《汉语大字典》中列出,其他字典均未收入。《汉语大字典》解释为古代的国名,《太平寰宇记·南蛮四·禅国》“禅国,后汉时通焉。”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影印),2003.

[2]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中华书局,1988.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3.

[5]清·阮元 等.经籍纂诂[M].中华书局,1982.

[6]王力古汉语字典[M].中华书局,2000.

[7]中华古汉语字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

[9]康熙字典[M].中华书局,1988.

[10]古辞辨[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2]吴锐.禅让与封禅新考[J].东岳丛论,1999,⑴.

(罗朝英,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义项汉语
学汉语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关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义项分合问题补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