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级水平韩国留学生复句学习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
2006-11-24董佳
董 佳
汉语言语理解过程中“句子的理解”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句子的理解”当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复句结构规则的理解以及对规则的应用又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比较与扩展”“比较与开拓”“比较与统辖”“转换与比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理解目的语句子的时候通常所采用的几种方法,其中“比较与统辖”又是学习者在理解和掌握汉语复句的结构规则时常常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
“复句结构规则的理解对象除了分句里的成分构成和成分与成分之间位置次序关系之外,还有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复句里的分句与分句在结构上互相依赖,分句与分句的关系往往有特定的标示形式,即特定的关系往往通过特定的关系词语标示出来”因此,对于汉语复句的结构规则可以采用“比较与统辖”的方法去理解。所谓“比较”就是拿已经掌握了的单句跟要理解的复句相比较; 所谓“统辖”就是在大于单句理解的思维活动跨度上,在对复句里的各个分句的有关成分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关联词语的统辖作用,对构成一定的语义和逻辑关系的复句的格式进行理解。“比较与统辖”的方法把复句中容易理解的单句成分排除掉,而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对关系词语(或者说复句格式)的把握上,因为我们知道,构成不同复句格式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不同的关联词语。因此理解复句结构规则的关键就是“对统辖两个或几个分句的关联词语的理解”。应该说,这种理解汉语复句的方法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它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汉语复句规则的初期有一定的帮助。
在2005年9月到2006年6月期间,作者在本院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分别担任了101,102年级的读写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留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汉语复句规则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运用“比较与统辖”以及其他一些方法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去理解汉语复句规则的确有很大帮助,然而“理解”仅仅是留学生习得汉语复句规则的起步阶段,在其后的掌握并运用阶段,各种各样的问题便会不期而至,这中间一定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为了对初级水平留学生在理解、掌握并运用汉语复句规则方面有一个更近的观察,作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此问卷主要着眼于留学生目前在汉语复句知识方面的储备量,运用关联词语时的习惯,以及自己在学习复句时的难点。由于我们所接触到的留学生国籍多半是韩国,所以我们把这次论文研究的对象限定于初级水平的韩国留学生。
我们在101年级8班共散发问卷15份,收回有效问卷10份(另外5份被试者为非韩国国籍学生)。101年级虽然属于初级汉语水平,但所接触到的汉语复句类型差不多已经包括了并列、连贯、递进、选择、条件、假设、因果、转折以及让步等所有关系类型的典型关联形式和部分非典型形式。
在我们调查问卷的第一大题中,我们请被试者回忆所学过的关联词语(比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并尽量多地写出学过的关联词语。对于这一大题的回答,最多的写出了13组,最少的一组也没写出来,多数被试者写出了5组到8组。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这些写出的关联词语中,除了几组平时常常使用的,很多是他们并不常用,甚至有时容易用错的关联词语,比如:尽管……,但是……;无论……,都……;既然……,就……在作者进一步询问时,发现原来他们之所以会写出像“无论,既然”这类不常用且易出错的关联词语,正是因为“一用就出错”,让他们对此类关联词一直“心有余悸”,印象深刻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仅仅写出回忆出的关联词语,并不能反映留学生对这些形式的掌握运用情况。在调查问卷的第二大题中,我们列出了58组关联词语,它们有的是一种复句关系类型的典型形式,有的是非典型形式。对于每一组关联词语的掌握,被试者可能有A——G七种情况,分别是
A 课上学过,理解意思,能造出意义准确的句子
B 课上学过,理解意思,但不太会用
C 课上学过,但不太理解意思
D 课上没有学过,在别的地方看到,理解并能用
E 课上没有学过,在别的地方看到,理解但不太会用
F 课上没有学过,在别的地方看到,不太理解意思
G 从来没见过
请被试者对每一组关联词语选出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一项。
从调查问卷所显示的结果来看,这次调查的被试者虽然同在我院的101年级,但或许由于他们之前接受汉语教学的背景各不相同,因此每份调查问卷结果之间的差距较大:除了一些最基本的关联形式之外,选项A——G的分布也缺乏普遍一致性。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将这些被试学生大致分为两类,前一类学生少有或者没有选择G选项,后一类则有相当数量的G选项。少有或者没有G选项的问卷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少有或者没有DEF选项的,另一类是有相当数量DEF项的。少有或没有G且少有或没有DEF项,可以反映出这类学生以前汉语复句学习的背景,换句话说,在进入我院101年级之前,其接受的汉语教学中已经涉及到我们问卷中出现的差不多所有的类型和关联形式,至于掌握的情况却不太令人乐观。在这类问卷中,选择B,C项的往往多于A项,可见对初级水平的学习者来说,能够理解,掌握并正确运用的关联格式并不宜太多,否则“贪多嚼不烂”反而“混淆视听”。
另一类有相当数量DEF项的问卷,应该说可以反映出此类被试虽然之前在课本上并未学过很多关联格式,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主动涉猎一些目的语的材料。因为在自然生活状态下的涉猎往往有足够的上下文语境以及场合情境,有灵性的学习者往往很容易理解,进而掌握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关联格式。这也许就是到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最大的优势所在,“入乡随俗”融入目的语国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多与人交流始终不失为一个“寓学于乐”的好办法。
除了这类少有或没有G选项的问卷以外,另一类是有相当数量G选项的问卷。这类问卷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被试在有相当数量G项的同时,少有或没有DEF项,这说明在学习课本之外,被试者很少涉猎课外的目的语材料,然而在这类被试的问卷上,A和B,C的数量差不多持平,只学习课本的材料并不一定能保证可以完全理解并掌握所有学过的关联格式。这再次证明,学习语言并不等于学习知识,作为一种技能的习得,它需要一个相对丰富的语言环境去感受和适应。
对于我们问卷上给出的58个关联形式,虽然每个被试给出的选项A——G数量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可是对于某些关联格式,被试者的选择有一些趋同,尤其是A类,这类关联格式有:一边……一边……;不但……而且……;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既……又……;如果……就……;一方面……另一方面……等。仔细观察一下这类关联格式,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大多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类关联格式一般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复句的初期,是最早一批被习得的复句格式,因此,学习者的记忆比较深刻。第二,与第一点相关地,这些关联格式之所以被选为早期复句学习的对象,也是因为这些关联格式大多反映了人类语言中普遍的逻辑推理形式,比方说,不但/不仅……而且……,既……又……,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要是……就……等。这些关联格式一般来说都是人类逻辑思维推理中最基本的几种形式,在学习者的母语中比较容易找到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于是也就比较容易被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问卷中第一和第二大题的设计主要是着眼于考察被试者在学习汉语复句规则方面的知识储量,以被试者是否接触过,是否有印象为标准,而并不能反映被试者对学过的关联格式以及复句规则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在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中介语系统中,哪些关联格式是学习者能熟练掌握并习惯使用的?要表达一种复句逻辑关系,汉语中往往有几种不同的关联格式可以选择,那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表达同一种复句逻辑关系时,习惯使用其中一种关联格式,而不选择其他格式的原因是什么?针对此类问题,我们设计了第三大题选词填空,第四大题选出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一项。第三大题共包含5个小题,每一小题为一组,分别代表并列,因果,转折,假设,条件等几种复句关系。每小组中提供一种复句关系的几种关联格式,分别为,第一小组中提供“不但……而且……,不仅……而且……,不但……还/也……,既……又……,不但不……还……,不仅不……还……”等几种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格式;第二小组中提供“因为……所以……;于是;由于;所以;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由于……以致……”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格式;第三小组中提供“虽然……但是……;但是;不过;尽管……可是……;固然……但是……”等表示转折关系的格式;第四小组中提供“要是……就……;如果……就……;假如……就……;假使……就……;”等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格式;第五小组中提供“只有……才……;只要……就……;不管……也……;无论……都……”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格式。每一小组中又出现5个缺少关联词语的句子,被试者需要根据自己对汉语复句规则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做出判断,选择一对自己认为是对的关联词语填入缺少关联词语的地方,并且允许被试者重复选择,不一定每一对关联格式都用。下面,我们分别对收回问卷上每一种复句关系中每一组关联格式被使用的情况作一番统计:(如表一)
同时,我们的第四大题是“你平时用关联词的情况是怎样的?选出符合你真实情况的一项。
A.常常用B.有的时候用C.几乎不用,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列出表二:
另外,我们还统计了被试者平时作文中运用关联词语的情况,总的情况是,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关联词语相对贫乏,只限于比较简单的逻辑关系,而且用的基本上都是典型关联形式。(如表三)
从表一的统计结果来看,大致可以反映出每种复句关系被试者习惯使用的关联格式。表二再次验证了表一的统计结果。在初级水平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中介语系统中,对于每一种复句关系他们都有一二种常用的表达格式:
并列关系的常用格式:不但,而且;既,又
因果关系的常用格式:因为,所以;所以
转折关系的常用格式:虽然,但是;但是;不过
假设关系的常用格式:如果,就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中对教授哪些关联格式普遍趋同的选择,当然是最直接的原因。因为学生对目的语知识的掌握总是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最早接触到的往往印象较深,运用起来也比较顺手。而多数教材中之所以会选择相近或相同的关联格式作为教授内容,深层的原因则多半是由于这些关联格式在言语实践中的普遍性。在另一篇论文中,作者曾从汉语本体研究的角度,考察了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表达每种复句关系时常常使用的关联格式,统计结果也正与表一、表二的结果基本吻合。这说明了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中对复句关联词语教学的选择是符合汉语本体实际使用情况的。
除了各种关联格式被选用的次数不同以外,结合第三大题中例句与错用的情况,我们同时也发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复句规则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第一组并列关系的例句中,“不但……而且……;不仅……而且……;既……又……”等关联形式的使用基本上都没有偏误,出错最多的情况是“不但不/不仅不……还……”,这两种形式是我院101年级教材中的内容,因此不存在被试者没有学过的可能,于是出错的原因多半儿落在对这种形式表达的语义关系的理解上。汉语中有很多双重否定的形式,比方说,“不得不”“不是不同意”“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等。这些形式不但实际表示肯定,同时与普通的肯定形式在语义上又还有不同之处,所以一直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大难点。然而,“不但不/不仅不”恰恰是一个暗雷,它们披着双重否定的外衣,看起来是个双重否定,学习者很容易自然地从肯定角度去理解。其实,“不但不/不仅不”只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格式,其底层的格式是“不但+不/不仅+不,还”,只是常常为了在并列的意义上表示递进的意义,才在“不但/不仅,还”的基础加上“不会/不能/没有”等,后半句有时还常有“反而”与之呼应,所以完整的格式可以表示为:“不但/不仅+不/没(有)……,(反而)还……”这是一个并列+递进的语义关系,其实跟双重否定没有什么关系。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从深层语义关系这一层去理解把握“不但不/不仅不……,还……”格式的意义,出错就总是在所难免。
在第二组因果关系的例句中,本来“因为……,所以……”是不太会出错的,而由于一些被试似乎对“既然……,就……”比较陌生,于是在例句“我()答应了你的请求,( )一定会做到”中选用了“因为……,所以……”。虽然在某些语境下这句话可以成立,然而这里我们只能算作半对半错。另外“之所以……,是因为……”也是不太应该出错却有很多被试选错了,也多半是由于还没有学到,相信在学习了“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以后出错的几率不会很高。
在第三组转折关系的例句中,几乎也没有选用关联词语出错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目前初级水平学习者所学到的转折关系词并不多,所以出错的可能本来就小。另外,在很多语法书中,“虽然”和“尽管”被分列在“转折”和“让步”两类关系中。然而实际上二者往往可以互换,而且在语义上的区别也不太大。虽然在汉语本体研究上,学者们往往注重分析二者在逻辑关系上的区别,而着眼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应用,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考虑,不妨在“虽然”和“尽管”之间画个约等号。
在第四组条件关系的例句中,关联词语的选用也没有什么大问题,除了有的被试还没有接触过“假如/假使”以外,选用的关联词语没有出错的情况,这与假设关系的关联格式本身比较简单易掌握有很大关系。“如果……,就……”是人类语言逻辑推理中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因此,对此类关联格式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构成难点。
第五组是被试出错比较复杂的一组。也许是由于刚刚学过“只有……,才……”和“只要……,就……”,所以选用关联词语的问题还不太大,而对于“不管……,也……”和“无论……,都……”的选用,多数被试的选择仍不够准确。“不管……,也……” 和“无论……,都……”在很多方面都有类似之处。比方说,二者都是无条件的条件句格式,“不管/无论”后面的分句必须含有疑问词,或者是带有“多/多么+形容词”等一类含疑问语义的分句。由于在逻辑关系和使用规则等方面的许多类似之处,学习者常常将二者混淆,以为二者可以互换通用。在我们问卷中有三个例句:
A.()有多大困难,我们()要做完。
B.()你是谁,()要吃饭睡觉。
C.()是司机还是行人,()应该遵守交通规则。
在这三个例句当中,只有例句A是填入“不管……,也……”和“无论……,都……”都成立的,而例句B、C则只能选用“无论……,都……”,如果填入“不管……,也……”就显得非常不协调且不合语感。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二者主要的区别并不在于“不管”还是“无论”,而在于对应的副词“也”和“都”不同的语义特点上。“也”的基本语义特点是“类同”,在例句A中包含的“类同”的意思是“困难小我们要做完,困难大我们也要做完”。“都”的语义“主要表示范围”,其前面分句中的呼应词往往包含着“周遍性”的意义。所以,在分句表示周遍性的语义时,与之对应的副词应选用“都”。由此看来,起决定作用的是“也”和“都”,而非“不管”和“无论”,如果把“不管……,也……”换成“不管……,都……”,那么跟“无论……,都……”也就没什么不同了。于是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就落在了对“也”“都”“还”等副词所表达的语义的理解上,而汉语副词的语义往往是抽象的,必须得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从而获得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大语义”,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感”。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想对复句规则的教学提出一点尝试性的建议,即从语义入手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关联词语的功用。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我们设计了开放性的选择题第五大题,即“你认为学习关联词语的难点是:A, B, C”,结果,选择A“不能完全明白关联词的意思”的有3位,B“主语的位置常出错”的有2位,C“习惯”的有5位。
以往有一段时期,主语在复句中的位置曾一度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因为这的确是学习者学习汉语复句规则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时间积累,然后应用于教学,主语位置已经不再是最棘手的问题。近来,对关联格式本身的理解问题渐渐浮现。在我们此次调查中30%的被试觉得复句学习的难点是“不能完全明白关联词语的意思”,50%的被试表示“习惯用以前学的关联词,后来学的不太习惯用”,而“习惯使用以前学的关联词”的背后,说到底还是对后来学的关联格式不能完全理解,自然也就不能随心应手地运用了。
很多学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分析关联格式的逻辑关系入手,用各种逻辑学的符号表示出关联词语的逻辑推理公式,这是很有必要的,对我们语言工作者深入理解它们的逻辑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然而面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仅描写出关联格式的逻辑公式显然是不够的。怎么用浅显易懂的话讲解出各种关联格式表达出的语义特点,从而让学习者能够理解体会出运用某种关联格式的语境及语义特点,是当前我们可以考虑的问题。比方说,在教授“只有……,才……”和“只要……,就……”这两对关联格式时,以往的方法总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辨二者的不同。然而,在人们实际的言语活动中,语义的表达是非常灵活的,而且对语境的依赖性也很大。比如,我们可以说“出国旅行很难,只有有很多钱,才可以去”,有时也可以说“很容易,只要有钱,就可以去”。同样的分句,加入不同关联词语,语义特点就马上变得不一样。而不同的语义特点正是由不同的关联词语带来的。我们与其用复杂的逻辑符号描写“只有……,才……”和“只要……,就……”的推理公式,倒不如说,“只有……,才……”的深层语义是“做一件事,比想象中的难办”;而“只要……,就……”的深层语义则是“做一件事,比想象中容易”。在本学期的101年级读写课程中,我们就运用了这种讲解语义再加上练习的方法,效果很显著,多数学生很快理解了二者语义特点的区别,以及运用时的语境要求。
因此,以小语篇为上下文语境,以语义特点讲解为中心的复句规则教学,是我们本次研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复句教学提出的一点尝试性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4.
(董佳,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