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现代文大阅读的人文化价值取向
2006-10-21杨建仙
一
人文之意义:人文精神的自然承接与熔铸,使得生命之花热烈绽放并千姿百态;由于人文精神的介入与浸润,人生便流溢了生命的辉煌与华采。
人,自从选择文明以来,总是诗意地栖居,人类越往高一级发展,人类文明越进步,对生命的认识与体悟就越深刻。而人文化强调的正是生命的主体意识、人生的价值存在和个体的潜能发展。随着语文学科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人文教育成为当今最具魅力的教育方式,而与此相适应的,高考的人文意识亦越来越浓郁。
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成人的理性化思维,而高中阶段,则是进行人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过去乃至现今,我们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对语文教学和高考的批判上了,而高考试题中,那些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文本,却往往被批判者们所忽视。
二
文本之选择:一个人 ——一次人文化的高考 ——一生精神成人;让人文主义之风轻拂。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就可以发现,所选文本越来越具有人文性。罗列一下近十余年的大阅读所选文本:
从题材上看,有诗画、音乐评论,有自然、人文景观,有激情的宣言,有理性的人生感悟,有对知音的渴求,有对故土的眷怀……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但文本里的每一种事物,都透露出极强的人文化价值取向。
自1998年始,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将文本的选择稳固地定位于散文这一体裁上,而每一篇文章,都任由人文主义之精神在其体内恣意扩张。
自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敬畏生命”的命题以来,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与参悟就更显得热烈而又深沉。宗璞的《报秋》即是一曲生命的颂歌。作者借玉簪花这个意象,极其概括地罗列了生命的四种品质:顽强、谦让、洁净、芳香。“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既有关于生活的通俗讲述,又有哲学上的理性阐释。做一个纯自然的人,诗意地活着,不就是人文主义者们所构筑的理想人生么?
《创造宣言》,与其说是宣言,不如说是人文主义者的激情呐喊。陶行知先生既是著名的现代教育学家,更是一位激情的人文主义学者。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根本便是人文主义,正如他在文中所呼吁的:“教育者……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也正是人文主义者们所期望的最理想的人性。文章呼吁教育者们创造完美的人,而创造者们进行创造的最佳途径,也便是走人文化的道路。惟有走人文化之路,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长城》这一篇散文,作者以人文化的的笔调,以凝重的感情,对长城进行了一番历史的反思和评价。作者一反常人盛赞长城的写法,先抑后扬,极其客观地评价了长城:一卷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奇迹。人文主义者强调“自然”与“率真”,《长城》作者对长城作如此客观公正的评价,不正是符合了人文主义者的评价标准么?作者借“谁家的‘春闺梦里人”对阵亡的将士的指代,既加重了一种悲剧意识,又体现出一种对戍边将士的人性关怀。正是由于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加入了人文主义的关怀,才使得文章如此凝重而又打动人心。
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散文《门》,以独特的人文情怀,来关注生命,关注人生。文章通过对各种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如果上升到理性,那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作者并从人文视角来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人是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文章由阐释门的意义而转向关注平常之人,关注平常之人的生命,关注平常之人的人生,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主题。
林非的《话说知音》进一步升华了人生的理性思考。文章借“知音”的独特感悟,理智地探讨了对知音的态度,即知音纵然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之一,为了知音我们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但是作者对俞伯牙因钟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伯牙完全可以将对子期的怀念寄托于自己高超的技艺中和“余音绕梁”式的乐曲中,以此来寻求更多知音的出现。在这里,“高山流水”已成为一种层面化的东西,对人生的人文化深层感悟方是作者的用意之所在。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有归属和爱的需要”,伯牙将自己的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都寄托在了高山流水般的情谊上了,而忽略了他身边的整个世界。作者在文中委婉地对伯牙进行了一番劝戒:要追求人生的天地之境界,也即冯友兰先生曾经强调的“宇宙之善”。懂得了这一番道理,也就跨入了人文主义者们所构筑的“博爱”之门了。
人生以维护并拓展人的生命作为其宗旨。柯灵的《乡土情结》在极大的意义上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人之悲情,多始自离别,而最不堪忍受者,乃背井离乡。作者的笔触敏感而深刻,作者的情感深沉而凝重。《乡土情结》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淋漓酣畅地将人内心深处最本质最真实最原始的东西抒发了出来。“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人生正是对人的主体精神与自然承接的熔铸。构筑人首先是人的精神,而构筑精神首先是人的情感,而构筑人的情感,首先是我们人心灵最深处的那一点点最原始的真实!
人文主义理念,教我们正确面对人生的灾难与矛盾,让我们在生存还是毁灭的边缘作出正确的抉择。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放弃做人的尊严。“隐于针锋粟颗,放而成山河大地。”集体的人格尊严,汇流成河,便成为一种强悍的民族意识。在《大地山河》中,“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几股细水”汇集而成的浩荡巨流,那看似“平地”而远比山高的高原,无不象征着西北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抗日力量。集体意识是各个族群自我认同的基础。1941年的茅盾,就是借把笔触伸向自然,而赞颂看似平凡实则蕴涵雄厚力量的不屈的抗战个体。不屈与抗争,坚韧与峙守,永远是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人格。犹太人在他们的囚徒时代,曾集体发誓:“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就让我的右手从此不会操作,舌头从根烂掉!”抗战时期的有自觉意识的中国人,愤慨的情感也不亚于国破家亡的犹太人;《大地山河》亦成为抗日精英们在选择生存与尊严时的强悍的人文主义宣言。
故园东望!《溯源》从理性的角度来传达一种难以抑制的乡土情结。人的根在故园,人的精神之根亦离不开故园。“乡愁”是个永远都阐释不尽的话题。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恒久的故园烙印——是作家竭力阐释的主题。如果说《乡土情结》是一种人文的终极关怀,那《溯源》何尝不是终极关怀的总结呢?
三
理性之思考:灵魂、精神、理性是人文主义的根本;人文接纳是精神成人的前提。
没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没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严。教育始终是与人的生命打交道,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伟大而又平凡的目标,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人的生命负责。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一篇篇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文章呈现于考生的面前,一阵阵饱含人文主义的微风拂掠于我们的心头。既然高考提供了颇具人文主义情怀的典范文本,我们为什么还要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其的批判上而不是去理性地接受呢?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亦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杨建仙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