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四种意识
2006-10-21赵惠新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要想使新课程一起走进我们的课堂,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一、思想上的革新意识——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叶圣陶说:“语文课本好比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它启示我们:编进语文课本里的知识和训练内容是极其有限的,课外的语文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也就是说,课本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而是学习的起点。因此,老师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是应跳出课本自身的圈子,切实体现出课本的例子功能。我们要由封闭的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本内课外并重且互相结合的全方位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老师应该高屋建瓴,每一节课要有教学侧重,正如新大纲所说:“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 ,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根据每一节课的特点,一课一点,把语文教学带到更广阔的天地里。
二、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语言是人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活的生命特征。语文不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还对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新课标》渗透着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和生命发展和关爱精神。《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既要关注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层面,又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并使二者互为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引民族文化智慧”,并在课程目标实施及评价中对学生的智慧发展给予多方面的关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发智慧、追求智慧、发展智慧,关注学生的创新个性,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传授中的生成意识——课堂活力所在
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开放教学内容,教师执教中应通过问题探究与情景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获得有效的知识。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直接点出问题的特征,没有必要暗示学生解题的方法,也没有刻意牵着学生转化问题的结构。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展开探究,自如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出的一切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这样就会生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形成开放教学内容,从而焕发出课堂生命的活力。其次要开放教学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是最好的诠释,只有开放和生成课堂,才能构建起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智慧的课堂。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往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死拉硬拽,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课堂激情被泯灭,而教师面对始料未及的学生活动不能较好的引导和驾驭,只能是缺乏教学智慧的表现。只有开放教学过程,面对众多的思考,生成出众多的教学资源,众多的创造者的智慧被点亮,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充满激情、发挥智慧、表现个性和愉悦心灵的心灵历程,就会成为师生充分张扬生命活力的场所。
四、实践后的反思意识——积累专业财富
新的世纪,新价值观,决定着新的角色意识。老师想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应具有自我发展地积极的前瞻意识和培训意识,并把终生学习“内化”为自觉的行动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有意识地为自己积累财富,才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跳不出传统的圈子,冷静思考之后不难发现,不足的背后,是我们对课程改革革新意识的缺乏,不能有效的拓张学习空间,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是被动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机械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狭隘定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漠视。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四种意识,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能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赵惠新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