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2006-10-21罗晖
罗 晖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卢家楣教授也告诉我们,情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到底如何来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用满腔的爱与真诚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首先就应该做到和蔼可亲、热情开朗,以自己满腔的爱去感动学生,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乐于接近老师,和老师共同交流,一旦交流达到了沟通,就理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情感上的沟通与融洽,师生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之中。因此平时在生活中应经常给予孩子们关心与照顾,做他们的贴心父母;在课间时候,应经常与孩子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课堂讨论中,对待那些胆小的、不敢举手发言的同学,我们应该用温和的目光望着他们,并用亲切的语言激励他们:“孩子,你能行,只要你愿意说,不会比别人差。”“孩子,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也会说的,来吧!”学生们在这种爱的鼓舞下慢慢会由不敢说变得越来越想说,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用饱含激情的范读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也就是说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只有教师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他们才能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每教学一篇课文前,不管它是哪种风格的文章,我们都应该先深研教材,剖析情感。因为只有融之以情,尔后才能读出感情。在学习新课文时,我们则可以用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让学生在我们的感染下能初步体会到文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一种美,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在老师激情地范读引导中,学生的阅读欲望会随之产生,他们也会随着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而随课文的情境激昂悲壮,时而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凄凉深沉,时而随着课文的情境欢喜愉悦,时而随着主人公的情感伤心难过。
三、用充满感情地讲析、调动学生的探究欲。
心理学指出:形象性的材料和具有丰富情感的言语,与人们的理解和思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讲析能改变学生消极的情感,将他们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融进自己的情感,通过绘声绘色地讲析,使学生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因此,每次在讲读课文前,我们应反复研读教材,找出重点与难点,精心设计好教学思路。只有这样,在课文讲析时,老师才能充满激情地创建课堂氛围,设置悬念,巧妙提问,调动学生探究欲。
四、用生活中的情感话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激情可以成为人潜能积极投入行为的巨大动力。在课文教学中,讲到高潮时,还应使情感状态带有一定的激情性。教学要想成为儿童乐学的活动,还要设法把学生带进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能与生活联系起来,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学完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掌握契机去叩动学生的心弦,并给孩子们创建一个展示平台,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他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于课文中的一些小故事。此时,孩子们的心灵闸门一旦被打开,他们则会抢着表达自己的真情故事,谈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见解。
五、用绘声绘色的情感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
卢家楣教授指出:情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实践活动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教学心理学也认为:各感觉、视觉器官并用的学习效果要比用单一的器官效果好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我们可让学生表演课文情节,来诱发他们兴奋的情绪,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一些课文时,我们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入情入境地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把文中人物“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让学生在表演中去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如果孩子们刚开始还不太敢上台表演时,老师可亲自上阵,并用充满鼓励的语言去激发他们的表演欲。相信,慢慢地孩子们都会乐于上台表演。在这时,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文中没有的情节让学生想象表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欲。通过他们的想象发挥,自由地去表演故事情节。正是这种寓教于乐地情感表演,让孩子们置身于课堂之中,深刻地感悟着文章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能把一篇文章讲好,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科学实践已证明情感对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我想这正是教学改革中教师所必备的一种特殊素质。
(罗晖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湘运子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