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06-10-21王瑞清迟竹敏
王瑞清 迟竹敏
“空白”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鉴赏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像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凡艺术,无论书法、绘画,无不体现出一种“空灵”的“空间感型”,从而使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呈现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深得个中三昧,他的《虾戏图》,尺幅之间,只有几只墨虾,没有水痕,没有涟漪,但面对那活灵活现的“虾态”,任何人都不会怀疑虾儿们是在一泓碧水中嬉戏。南宋著名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出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大师们在创造空白的同时,也创造了富有创造力的读者。这对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空白”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便是以其如橼之笔创设了作品中独到的“空白妙境”,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例如在《药》中,鲁迅先生有意设置了文学“空白”,其中在写华老栓得到人血馒头回家时写道: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这“□”中究竟是什么字呢?稍有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在古轩亭口英勇就义。鲁迅先生在此处设置文字空白的目的就是引起读者注意、联想、思考,从而也表达了先生对先驱者的追念和对刽子手的憎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此处“空白”,从而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内容。
教学中要科学而又巧妙地设计“空白”
1.教学内容留“空白”
刘熙载《艺概》曰:“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达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即“曲言”,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是名家名篇,“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俯拾皆是。如《荷塘月色》中的起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原来如此……”等等。有经验的教师对待这些空白点绝不会一意孤行自我陶醉地大讲特讲,而是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停顿,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和现成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促使他们急不可待地调动思维积极探索。
2.教学时间留“空白”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一节课内,脑力工作节律是起伏变化的曲线,有“兴奋波峰”,也有“疲劳低谷”。因此,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开合有度,富于节奏感。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就“时间”要素而言,也必须给学生留下几段空白,成为一处“召唤结构”,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错落有致,虚实相映生辉的和谐美。为学生留出几段相对可以独立使用的“空白”时间,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上落到实处。
3.教学空间留“空白”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时候“风流不在谈锋胜,袖子无言味最长”。随着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站位”:学生自读时可下讲台去巡视;学生讨论时可走到他们中间去倾听参与;有时为了让学生看清楚板书内容教师应空出讲台;有时又应使讲台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场所或表现才干的舞台,如让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高见、答同学问、争辩交锋、模拟表演课文情节情境等等。黑板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空间”,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借鉴吸收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好奇、求全心理和求知释疑的强烈欲望,讲究一点“空白”艺术,那将会使板书更加富有魅力,使语文教学进入更加美妙的艺术境界。
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运用空白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更为重要的是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空白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才会达到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王瑞清迟竹敏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