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课堂,提升语文学习魅力
2006-10-21方妩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语文学科和数理化学科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活性,即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因而他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我们怎能设想这样的课堂不是翻着浪花的海面而是一潭没有丝毫涟漪的死水呢?”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往往如死水一潭,学生会整节课趴在桌上睡觉。那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让语文课有魅力呢?我认为应作如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把课堂变成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情,一方面是学生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其中,教师的“情”包括教师的上课情绪 。十七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的上课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努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为课堂学习营造和谐的气氛。另外,教师的情也包括曾经体验过的及感受于课文的情感。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让学生产生心理位移,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信息。教师要积极营造情感氛围,比如说要注意导语的设计。我在教《故都的秋》时,就曾用温婉而深情的语调作如下开场白:“秋天是我最喜爱的季节,但让我最怀念的则是大学里的秋天,虽然已过去多年,但此情此景却历历在目,傍晚时分,晕黄的夕阳静静地穿过林间,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林荫道上的法桐枯在微微的秋风里袅袅落下,校广播台里正播着钢琴曲《秋日私语》,音乐轻盈流畅而又有着一丝抹不去的忧伤。”当我说这段话时,教室里静得出奇,每个学生都抬头看着我,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分明看到被感动的痕迹。他们心头也洋溢着饱满的情绪,这为学习课文就作了很好地情感铺垫。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朗读,声请并茂地朗读是很能感染人的。当然,我们也可借助其他手段,如多媒体。总之,我们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施加一系列情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感情,又可以引起学生欢乐、愤怒、痛苦、惊异和同情的体验。”(余漪)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去注重激活其情感体验,课堂才能活起来。
二、把课堂变成拥有丰富想象的多元世界
叶圣陶先生曾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来说明想象的重要性。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要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得以激发,课堂也就充满活力。在教《雨巷》一诗时,我让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根据诗意拍电视画面。大家都相当活跃,有人说应是什么样子的,有人说要拍一个两人在小巷邂逅时目光相遇的特写镜头,有人说女孩应穿紫色衣服……在大家的热烈呼应下,课堂不在显得单调沉寂,一个个立体多元、有血有肉的世界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努力寻找作品中有意义的空白点,不断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如欣赏小说,要善于抓住情节的多元发展态势,通过猜测、构想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项链》的故事是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那么人物命运的未来走向会如何?还有《祝福》中,作者并没有交代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推想她究竟是怎么死的,是饿死冻死还是自杀他杀?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诗歌、散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怎能让学生走进《蒹葭》苍茫悠远的世界,没有想象怎能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驰骋想象,展翅翱翔,从而让课堂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前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
三、把丰富鲜活的现实世界引入课堂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语文学科的鲜明个性。所以必须实行开放性的教学,形成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不是水泥的隔离层。”(刘国正语)在沟通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应是设计师和规划师。我们可以搞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的题目由学生讨论自定。学生就会把他们关注的和感兴趣的东西引入这一课前活动。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语文学习是以感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主体必须对文本感同身受,形成表象.产生独特新颖的个人体验,才能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旨趣,形成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交流,方能有情感的自由和灵动的顿悟。语文学习有其个体独特性,形成的是个人独特的感受,要靠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原有文本物象融会其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正惟有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才真正有“生命的活力”。有了切身的生活体验,祥林嫂和阿Q们才不会是抽象的概念和教条,而是让人可叹可泣的血肉灵魂。我们也可以把语文学习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在教《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千古风流人物,从而培养一种与诗文相合的历史情怀。我们也要尊重学生这个年龄特有的兴趣爱好,并且为我所用。在教《鸿门宴》时,我就曾问他们如果你们是导演会挑谁演项羽、刘邦、樊哙?教室里当时就炸开了锅,他们在争执哪位明星演合适的时候也很好的理解把握了人物性格。在教《荷塘月色》前,我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月色之美。“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我们要给学生感受自我、感受自然、感受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在与现实社会的碰撞交流中,投入于语文学习,使课堂“红杏枝头春意闹”。
激活课堂,让语文学习呈现别样魅力。
(方妩杰浙江省慈溪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