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课堂提问的艺术
2006-10-21刘亚青
张志公先生在论及课堂提问时指出:提问这种教法,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而这并非每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有时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或瞠目结舌,不敢举手;或轻而易举,众口一词,难以激起他们思维的深入。这样是不会设问不善于提问。那么教师怎样才算是善于提问,达到志公先生所说的境界呢?
一、把握教材和把握学生心理流向是提问的基础
首先一点决定于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课文体会的深不深,体会的深就能提出具体的、重要的问题;反之,体会的浅,就找不出问题,或者只找到笼统浮泛、大而空洞的问题。有位教师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设计了七个提问:
(1)邹忌对哪三个人发了哪三问?三问中的不同词语是什么?
(2)三问收到了三答,三个答句有何同异,为什么?有无记忆窍门?……
这些问题都是从文章的整体理解角度设计的,不仅把课文内容贯穿起来,而且把邹忌喻理的思路清理出来,使学生在背诵中找到捷径。在七大问题中,适时插入小而巧的子问题,例如“谁与邹忌的关系最亲”之类的趣问,让学生去领会人物语言表达的细腻感情,以加深文字异同的印象,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本身体会不深,不甚了了,怎么可能设计出如此精致而又艺术的问题!所以教师个体的业务修养和对课文深入的钻研,是善于提问的坚实基础。
其次是决定于教师对所教对象的深入了解。对学生的学习程度、思想情绪、方法习惯的了解,与提问质量高低密切相关。了解深入,提问具体生动,富有针对性;了解肤浅,提问抽象空泛,缺乏启发性。缺乏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和教学产生共鸣,相反地往往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认真分析学生和学情,把自己溶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把握学生课堂心理流向,才能取得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二、提问的四个原则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
(一)提问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它们有着自己的内在联系,反映编者的意图,体现大纲的要求,组成了某一学段的统一整体。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十分重视整体的地位和作用,设计的问题与问题之间,彼此形成有着不能任意分割的紧密联系的系统,而不是孤立的、杂乱的问题材料。没有整体性原则,设计的问题往往支离破碎、琐屑繁杂,缺乏主脑,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节奏也会显得不明快、不清晰。
(二)提问的小巧性原则
小巧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教学中两者交错使用,使课堂教学呈现明显的逻辑层次。所谓“小巧”是指设问从一个既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定联系而又易于进入答题状态的切口入手,这个切口绝不是信手拈来的片言只语,而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充分考虑的。例如:在讲读《七根火柴》时,在分析无名战士人物形象时,没有设计“课文是怎样描写无名战士的?”这样大而泛的问题,而是设计了“无名战士是怎样上场的?你们是先听见还是先看见?”等问题,从听与看的直觉小切口入手,把学生也放到作品中去;没有设计“作者是怎样进行动作描写的?”问题,而是设计“卢进勇看见无名战士做了哪两个动作?”“猜想一下‘推‘举这两个动作发生时无名战士在想什么?”等问题,切口只抓住两个关键词,具体而小巧,引出的却是人物描写的大问题。因为切口小巧,学生容易入题,思维不容易阻塞;因为切口具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了一座通向探索求知的桥梁。以小见大,从小切口切入大主题,正是小巧性原则的妙处。
(三)提问的民主性原则
教学从来就不是单边活动,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双边活动。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创造浓郁的民主氛围,为提问创造良好的条件。
运用民主性原则要注意: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难度设计在中等程度左右,既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又推动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整体提高。如果问题设计面向尖子学生,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兴趣顿减,课堂便成了少数人的天下;问题偏易,大多数同学不假思索,教学徒费时日。因此,面向大多数学生设问,无疑是教学民主的重要标志。二是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个“平等”是学术讨论面前的人人平等,是闻道上的人人平等。如果教师自以为真理在握,以法官身份判定一切,生动活泼的讨论局面是难以形成的。我们要以“学长”的身份参与讨论,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点成绩。不能用现成的答案去匡正学生,而是尽可能地引用学生的回答来作结,让学生感到自己探索的成果,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双方讨论中把答案修订得更完整、更科学、更具有说服力。
(四)提问的标新立异原则
提问设疑的目的是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要达到这一目的,设问必须要标新立异,亦即要求新颖、生动、有趣味。陈旧的、刻板的、乏味的问题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提问时要特别重视设问的多角度性、多层次性,但又要做到目的单一、导向明确,角度新颖,富有启发。例如在教《孔雀东南飞》时设计:“为什么要安排刘兰芝对兄长允婚一节?去掉这一节,让兰芝在兄长逼婚时就自杀,形象岂不更刚烈?”问题设计切合青年人思维实际而又新颖有趣,极能激发学生论辨的火花,随着人才观念、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标新立异”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成为大胆标新、勇于求异的新时代的人。
总之,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准确把握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而且遵循提问的四个原则,因课而异、因人而异,采取多种多样的提问方式,那么就能形成积极愉悦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刘亚青河南省夏邑县商丘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