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内蒙古都是热的”
2006-09-14苏琦郇丽
苏 琦 郇 丽
电力过热折射出的是内蒙古整体经济的高速运行,从煤到电到煤+电+重化工,内蒙古的狂飙突进一度让人发出了中国经济重心北移的惊叹
美国著名汉学家拉铁摩尔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预言道,工业和铁路的发展,将彻底打破千年来游牧经济和精细农业间的对峙性消长与纠结,从而将内蒙古与长城以南的中国彻底融为一体。
拉铁摩尔的断言来自于上个世纪30年代他在蒙古草原的长期考察。其时蒙古草原正面临着日本侵略的现实威胁,以及苏联和内部分裂势力的影响,但拉铁摩尔却乐观地看到,在蒙古草原和传统农耕区之间一种新型亲密关系构建的可能性。
几十年后的今天,现实正以激昂的姿态印证和拓展着拉铁摩尔的预言:内蒙古不仅通过煤与电和整个中国的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近年来更凭借“扬眉吐气”(羊煤土气)的资源优势成为全国的资本洼地,动辄令数千亿资金为之神魂颠倒——2005年,内蒙古全年企事业单位自筹和社会投资达到2000亿元。
同样傲人的还有GDP和财政收入。2005年,内蒙古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822.8亿元,同比增长21.6%,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36.3亿元,增长43.6%。
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内蒙古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一直名列全国第一。和山东、山西一起,内蒙经济的跃进,令经济学界发出了中国经济重心正在北移的惊叹。
然而,在宏观调控大背景下,在中央三番五次要求各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呼声中,内蒙古速度屡屡令高层为之蹙眉——仅2005年一年,内蒙古自治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完成2688亿元,增长48.6%。
因此,在相关人士看来,电力违规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岂止电力过热,整个内蒙古都是热的。”而在8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办公会上,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批评中就有“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决策执行不力”。
其实,就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自己也已经开始对连年的高速增长感到些许“不自在”了。在今年初,自治区政府主动“踩刹车”,将2006年的GDP增长率定在15%左右(去年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去年48.6%),财政收入增长20%左右(去年43.6%)。
按内蒙古发改委人士的话说,“之所以这么安排,就是为了给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预留较大的空间,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
然而,从今年上半年的态势来看,内蒙的经济引擎仍热度难减。一季度,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35.7亿元,同比增长19.8%,高于年初定的15%。而固定资产投资仍旧增势如虹,全区城乡规模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74.2亿元,同比增长67.8%。
在解释内蒙古经济为何取得“开门红”时,自治区发改委主任呼尔查对媒体强调了重点项目的作用,“一季度经济的高效运转,可谓是亮点频出。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由于各地区、各部门早部署、早安排、早启动,进一步加快了进度。一季度累计新开工项目209个,规模达到138亿元,尤其是自治区重点推进的重化工项目、电源项目和铁路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对于内蒙古各级政府来说,重点项目的作用是扎扎实实的。在中国现有税收体制下,有投资就有财政收入,不管有没有产出,地方上只要有大项目就有投资税,建了工程就能有税收。以前文提到的苏里格电厂为例,乌审旗一位分管工业的副旗长说,苏里格发电项目的建设每年使该旗增加财政收入6000万元。此外,该项目还提高了乌审旗的知名度,推动了招商引资,对全旗的工业起到了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
而无论重化工项目、电源项目和铁路项目,这一切的核心是煤。
仅仅10年前,对于内蒙来说,坐拥煤海并没有意味着太多的财富和喜悦。受制于运力不足,内蒙当年多少有些无奈地提出了“煤从空中走”的战略,即利用煤发电供经济发达地区使用,号称“西电东输”。
好运气总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刻全部到来。2001年以后,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煤炭价格大涨,电力紧张导致用电需求大增,这给内蒙古经济的增长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刺激——修铁路,修公路,倒煤炭,建电厂,一时间各种一夜暴富的故事漫天飞舞。
接下来,由汽车和住房消费而激发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勃兴更将内蒙的优势集中释放——就近的煤炭,便宜的电力,伸手可得的原材料,这一切令从国企到民企,从央企到地方企业,从银行资金到民间资本的投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四处涌现。
等到了第三波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投资高潮时,内蒙古经济运行只能用炙手可热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