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赤峰祈雨祭祀文化探析
2017-04-15刘瑞雪
摘要:农业社会历来重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祈雨祭祀活动是农牧民应对干旱这一自然灾害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祈雨祭祀活动向来受到农民的追捧,农村和庙的搭配显得相得益彰。祈雨祭祀活动表明了降雨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而农村的封闭和落后为祈雨祭祀活动的发生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板石村祈雨祭祀活动是古代祈雨祭祀的缩影,能反映出内蒙赤峰当地的生活特色,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内蒙;赤峰;祈雨;祭祀;文化
农业社会历来重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处理方式常常受到经济、科技等的限制,人们自然而然地把信仰投注到祭祀活动当中,这种思想和行为上的统一是具有合理解释的。祈雨祭祀活动和农业息息相关,成为应对干旱这一自然灾害的重要方式。农村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农村人文化水平低,还不能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理性的解剖和分析。在认知上仍然把“天”当作保护神,所以遇到干旱之类的自然灾害时便会请求上天援助。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甸子镇板石村的祈雨祭祀活动为个案展开,从祈雨祭祀的历史渊源、祈雨祭祀的方式和主要内容、祈雨祭祀的主要特点三个方面入手,探析内蒙赤峰祈雨祭祀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祈雨祭祀活动的历史渊源
祈雨祭祀活动的发生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是由赤峰地区的气候、地形等诸多因素促成的。
(一)历史渊源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1979年5月,在辽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发现了一处红山文化遗址——东山嘴祭坛,遗址继东山嘴祭坛遗址之后,在辽西地区又有红山文化的重大发现,即牛河梁遗址的发现。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及其遗物不仅被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象征,也表明了赤峰祭祀活动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赤峰的祭祀文化是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是具有历史性的。
(二)形成原因
“赤峰市总面积9万平方千米,农户达82.46万户,农村人口333.98万人,从业人员219.05万人,耕地面积117.44万平方千米,占自治区比重为14.32%,是全国首选的粮食生产基地”。[1]受降水量的影响,农业生产丰歉无常。受全球性气候变暖及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与本地气候特点所影响,赤峰市已连续多年发生不同程度的农业干旱,但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普遍偏低。赤峰市内蒙古赤峰市板石村以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村内没有可以引用的自然河流,也没有水坝。村民收入以外出打工为主,剩余的劳动力主要为妇女和老人。村内有近年来修建的一口灌溉井,但耕地多为山地,且需自费电费,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这便加大了灌溉的难度。“自然界是初民底食库,文化越低,便越直接仰仗着这种食库。”[2]农民没有其他出路,一直保持着靠天吃饭的认知,所以遇到干旱灾害时,人们只能以至诚求得神助。
二、祈雨祭祀活动的方式和主要内容
板石村祈雨祭祀活动主要有献食、唱皮影戏两种主要方式,极少数还会有曝晒这种祈雨祭祀方式。
(一)献食
献食不只是进贡祭品,还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所以献食祭祀这种祈雨方式比起唱皮影戏和曝晒更加具有影响力。
1.仪式的准备
祈雨是一项集体性活动。对于分派的仪式前的准备事项,每个人都会欣然接受,所以仪式的准备便显的高效易行。祈雨祭祀的献食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农历6月13日的上午,俗话说:“六月下连阴,遍地是黄金”,六月份的降雨情况对于庄稼的生长起着生死存亡的关键作用。相传农历6月13日是龙王的生日,村民以进贡食品的方式表达对龙王的尊敬,以求龙王降雨。由祭祀活动的组织者挨家挨户收钱,多少不限。然后是祭品的购买和准备。祭品不需要准备三牲九礼这么丰盛的祭品,只需要提前找猪户预定一头猪,而这头猪必须是肥猪。“肥猪以其丰厚的脂肪代表着原始人心目中生命力 最强盛、生育力最兴旺的动物,它同人类中执行生养 功能的女性——母亲本来就有着神话思维的认同关系。”[3]再购买香表、纸钱、金元宝、果品、鞭炮即可。
祈雨祭祀活动的主持者也要提前确定。主持者最好是风水师,但是村里的风水师并不经常在家,所以只要选择一个口齿清晰,稍有文化的人就可以担任主持。本次祭祀活动的主持者是一位风水师的妻子,由风水师在祭祀活动之前把祭文准备好,由其妻子代读。
2.仪式过程
祭祀的猪是卖家杀死以后,将猪毛刮干净,以四脚扑放的姿势放在车上运到庙前,猪头正对着庙,猪肝横放在猪身上。然后有保管小庙钥匙的人打开庙门,意味着请出众神仙。神仙一共有九位,从左到右分别是虫王爷、牛王爷、财神爷、雷公爷、龙王爷、闪神爷、泰神爷、馬王爷、土地爷。其中龙王爷位于正中间,权力最大,相当于玉皇大帝,掌管众神。龙能够行云布雨、消灾降福。人们祭祀龙王以求龙王降水,风调雨顺。其他神仙也是人格化、有德行的实体,他们各司其职,主宰着人事的成败。比如牛是农民敬重的动物,因为在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牛是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力存在的,与生产劳动的关系身份密切。人们信仰牛神,既有感谢之意,同时又希望牛神能保佑丰收。[4]牛王爷可以保佑人们牲畜兴旺,从而获得财富。板石村庙众神灵都是靠人的智慧产生的贴近人们生产生活的神灵,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祭祀仪式是以念喜开始的,念喜是希望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念喜的内容也都是一些吉祥的话:一撒金、二撒银、三撒聚宝盆、四撒摇钱树、五撒五谷丰登、六撒六畜兴旺、七撒国泰民安、八撒风调雨顺、九撒事事如意,其中撒的意思是下雨。如果在设备齐全、人员到位的情况下,还会在祈雨祭祀中扭秧歌,但是今年由于秧歌队人数不够,所以只是敲锣打鼓,并没有扭秧歌。不管是扭秧歌还是敲锣打鼓,都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认为神灵也会同样喜欢,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认为神人同性的观点。
敲锣打鼓期间,将供品摆放整齐后,先由村民自由上香、烧纸。向众神灵祈求自己的愿望。然后请主持人宣读祭文,锣鼓声停止。祭文的内容是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等歌颂神灵,表达农民美好愿望的话。主持人是跪读祭文的,参加祭祀的村民要跪听,祭文宣读完毕后,主持人宣布向众神灵行叩首礼,众人各自行完叩首礼便可自行起立。
然后燃放鞭炮,把纸表堆成一个火堆进行燃烧,把一部分果品、金元宝、酒等供品扔进火堆,全部烧尽后,祭祀结束。祭祀组织者把祭祀台上的果品分发给家里有小孩的村民,称吃了之后会保平安、吉祥。最后将祭祀的一整头猪分割卖掉,村民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部位,卖猪肉基本是哄抢的,其他村子的人也会来买猪肉。
(二)皮影戏
皮影戏的乡土气息特别浓重,在民间很受欢迎,为缺乏娱乐形式的农村提供了乐趣。
因为皮影戏有敬神和巫术功能,所以如果遇到干旱年,祭祀活动之后仍不降雨时,村民代表便会组织村民捐款,邀请皮影团来村里唱皮影戏。但是丁世良在《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说到:祭祀结束降雨后,“则宰牲祭神,或演戏唱影,名曰谢降。”[5]“谢降”是指为了答谢众神保佑降雨,而准备的娱乐表演,“谢降”是必不可少的,是在完成承诺,也是以贿赂神的方式,保佑来年风调雨顺。[6]这和板石村所发生的祈雨祭祀活动的顺序不同,板石村的祈雨更注重其功利性,一旦献食祭祀奏效,便不会再发生其他祭祀方式。献食和唱皮影戏两种祭祀方式是不具有递进关系的。皮影戏既是为众神准备的娱乐方式,也是村民自我娱乐的方式,给因长时间干旱而忧虑的村民一些欢快空间,从而放松心情,释放自我。《古代山东地区的祈雨风俗考述》提到:祈雨戏带有一种娱乐因素,既为了酬神、娱神,也是为了自我娱乐、自我满足,这其实也是农耕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反应。[7]
(三)曝晒
曝晒也是祈雨祭祀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方是很少见的。一种是有罪之人曝晒。祭祀时所献祭品,和平时村民的供品都是不允许他人擅自食用的,一旦食用,就会被认为是得罪天神的表现。会让偷食者跪在庙前暴晒。
还有就是将众神仙曝晒在太阳下。如果祭祀过后还不下雨,村民就会把众神仙从庙里搬出来,在太阳下接受曝晒,以示人们对于各神仙“在其为不谋其事”的不满,让他们感同身受,不能再置之度外。这表现出了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三、祈雨祭祀活动的主要特点
祈雨祭祀活动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祈雨祭祀活动的随意性
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祭祀活动是具有固定的时间的,对于主持者是有严格规定的。而板石村祈雨祭祀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虽然一般在每年的农历6月13日进行祈雨祭祀,但是如果雨水充沛,能够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年份,一般不会进行祭祀活动。如果农历6月13日以后缺雨、干旱,也会开展祈雨祭祀活动。而在这期间,活动的发起人就会看一下日历,就近选择一个好日子,便可确定祭祀时间。这和周代的不定时的旱雩是有相似之处的。周代雩祭有两种:一种是定时举行的常规之祭,即“ 正祭”;另一种是遇到旱灾举行的临时之雩,在夏历五月、 六月、 七月时期。遇旱则祭不需要太多的前期准备。[8]祈雨祭祀的随意性还表现在支持者的选择上,祭祀活动每年的主持者都不一样,不仅对性别没有要求,就连对服饰方面也没有作出规定。
祭祀活动也没有作为祭祀用的专用器具,祭祀所用器具是村民自愿负责提供的,祭祀活动结束后,那些器具还会拿回家继续使用。祭祀场所内没有固定的供焚烧祭神的食物和纸钱的建筑构件,到人们祈福跪拜时,便会形成一个火堆,献食或者烧纸钱都在这个火堆范围内。另外,祭祀的规模也受干旱程度的影响而不一样。如果人们根据干旱的程度,预计将颗粒无收时,人们则会大操大办,杀猪祭祀,并且会敲锣打鼓围绕村子走一圈;而雨水不充沛,但不会大幅度减产时,村民就自带祭品,在统一时间跪拜一下就可以了。
(二)祈雨祭祀活动的保守性
祈雨祭祀使民众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在凝聚本村村民,团结一村力量的同时,还具有排他性和保守性。庙平时都会上锁,钥匙由村里有威望的人保管,等到祭祀时才会开锁,因为村民认为神仙是需要休息的,不能一直被打扰。一些盈利性的庙宇,作为当地人谋生的工具,会广纳各地人民前来祈愿。而板石村庙是只为板石村人民而存在的,村民不想让其他人破坏这种神圣的存在。村民享受这种独有性的同时,也就体现了板石村祈雨祭祀活动的保守性。
(三)祈雨祭祀活动的有偿性
信仰是一种力量,但是这种力量的爆发势必是以牺牲为前提的。不管是在人力上,还是在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上,祈雨祭祀都是会对这些资源进行消耗的。
穆罕默德说过:“宰牲节是一个奉献牺牲的日子。”对于祭祀活动来说,祭祀的三牲六畜就成了牺牲品。板石村祭祀虽然只宰杀了一头猪,这头猪是一个牺牲品的角色,以猪肉的美味贿赂众神灵以求降雨,所以祭祀是需要代价的。《董仲舒的“开阴”求雨与女性诱雨的人类学经验》中提到:女子的淫邪可以诱雨。板石村祭祀中的扭秧歌、敲锣打鼓以及皮影戏和妓女求雨便是一个原理,为了迎合神灵的喜好,所以特意为神灵精心准备的表演。
有些祈雨祭祀的方式是以牺牲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的。国外的一些民族因为女性地位低下,经常把干旱归罪于女人身上。干旱时,会让怀孕的女性狂欢,生下孩子后八天,把孩子烧死,用骨灰作为圣教徒的圣餐。古代也有焚烧女巫来求雨的。现代和古代的祭祀残忍程度不同,但是却都没有遭到当时所处社会的批判,尤其没有遭到农业圈人群的反对,尽管残忍,却得到了一致的认可,不管是官方,还是群众。人们总会以统一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牺牲品。这种充满迷信色彩的信仰活动使人们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情感,坚固的心理防线在让人们对于牺牲品和被牺牲品的时候,站在了统一战线。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切牺牲和残忍都是有必要的。
四、结语
内蒙古赤峰以农业为主,所以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祈雨祭祀活动在赤峰也是发生已久的。现在的祈雨祭祀活动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可以在追溯古代祈雨祭祀活動中找到原型,这是对祈雨祭祀活动的一定的继承,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是由于受到区域性的影响,祈雨祭祀没有了以往祭祀活动的规模化和仪式化,但是板石村祈雨祭祀活动本身的特点也是祈雨祭祀文化的独特之处。村民祭祀于天,祭祀于神,把天神看作是万物的主宰,无所不能,更是把自己想象空间里的所有神力全部赋予天神,比如斩妖除魔、呼风唤雨。这不仅是对心理的安慰,也是生活的支撑力量,这种寄托于神的表现是基于对生活的无奈,同时也是人民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与其说是迷信活动,不如说是原始信仰,给人们精神上的慰藉,生活的力量,我们应该更好地把握祈雨祭祀活动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峰,周学超,宋文静,林在隆.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J].Vegetables,2015:1.
[2]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37.
[3]洪之渊.“以豕祈雨”探秘[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1):69.
[4]王志燕.敬神禁忌有讲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10.
[5]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M].北京:节目文献出版社,1989:179.
[6]刘扬.近代辽宁地域社会视野下的寺庙文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7]王新文.古代山东地区的祈雨风俗考述[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45.
[8]郭宏珍.古代官方祈雨考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72.
作者简介:刘瑞雪(1993-12),女,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人,大理大学文学院,本科,从事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