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对比中探讨高考作文命题

2006-07-28陈佩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上海卷高考作文命题

从2004年开始,全国卷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北京上海除外),越来越多的省份拥有了自主命题的权限。近两年来,各地的作文题可谓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在阅读着两年近三十道的作文题,我渐渐把目光聚焦到上海和浙江的作文题上,发现这两个相邻的省市在作文题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仔细辨析又同中有异。我们又似乎可以从这种差异中寻找到比较理想的高考作文题的特征。给高考作文命题带来一些启示。

相同之处:

1.开放性

04、05两年,不管是上海卷还是浙江卷在命题形式上全部采用了话题作文,在文体上继续实施三自政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尽可能减少限制的层次,给考生以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体现了命题形式与文体上的开放性。

2.时代性

04年,上海卷以“忙”为话题,而“忙”显然深深打上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最具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烙印。在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今天,人人都在忙,小至考生本身,忙着学习,复习应考。大到领导人,日理万机。“忙”从一个侧面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而浙江的“人文素养与发展”让高考作文与社会的矛盾挂钩,引发考生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两个话题都是让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3.思辨性

这两年,两个省市的四个话题:“忙”,“当今社会的流行文化对你成长的影响”“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都侧重考察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从话题的语言形式上看,浙江省的两年话题都是关系型话题,话题本身就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考生必须对两者的辨证关系加以探讨。比如“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个话题,考生论述时要紧紧抓住“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要讲清楚为什么提高人文素养是实现发展的基础,这两者不协调原因何在?社会发展对人文素养又有什么作用?还要辨析发展的本质与指向性:是持续性发展还是暂时性发展,是集体还是个人?是经济还是文化?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关系如何?这无疑带有鲜明的思辨色彩。上海话题表面上看好像远离思辨色彩。其实话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对周遭的社会现象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本质认识。要写好“忙”这个话题,考生必须思考下列问题:人们忙些什么?为什么忙?为谁在忙?忙的结果如何?忙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我们又如何看待忙?忙与闲的关系如何?同样对于流行文化这个问题,学生也需对流行的原因加以分析,对流行的结果加以审视才能对此作出自己的判断。而这体现了高考作文的要求。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早在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004版)的复习建议部分就明确指出:“写作训练重点是思维训练,按题目作文,在读懂题目以后,接下来就是思维和表达了,表达也与思维有关,因此写作训练要注重思维的训练”。

4.审美性(文化味)

《课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审美有助于知、情、意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与审美创造力。2004年江苏省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直接切入到具体的审美对象与审美属性,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尝试。2005年浙江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从古典诗词中引出话题,对知情意的考察不再局限在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而是开始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经典的部分唐宋诗词,在加上这个话题本身富有宗教哲理色彩,这样就自然引申到了文化范畴。无独有偶,如果说浙江省05年的作文话题把审美视线引到传统文化,那么上海则把审美目光聚焦到了当下的社会风尚与流行文化。两者都体现了高考话题由道德价值取向向审美价值取向转变的趋势。

同中有异:

1.开放的层次不同

芮瑞在《话题作文应当如何开放》一文中指出:话题作文的开放有三个层次:命题形式的开放,命题思想的开放,题目内容与形式的开放。题目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是命题形式与命题思想开放程度的反映。很显然,浙江卷与上海卷,在命题形式上的开放性是相等的。但由于命题者对话题(包括材料、提示语、要求)的选择不同,话题内容本身的开放程度上海明显大于浙江。拿04年的“忙”来说,话题本身只是指出忙的时代特征,但并未对这个现象做任何主观的道德判断。到了05年,上海卷作文只为考生提供了三组材料,并对这三组材料加以客观的描述,虽然对材料的描述中流露出鲜明的理性思考意味,但态度是客观的,对于铺天盖地的时尚潮流,命题者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肯否,而是公允地引导考生寻找潮流背后的深层原因。考生可以认同潮流,考生也可以反思批判时尚。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这在高考优秀作文中可以看到不少观点针锋相对,但又都能自圆其说的佳作便是一个明证。同时命题者也没有在材料的基础上刻意提炼出一个话题来,规定学生围绕明确的话题来写作。而是通过材料与材料之间,考生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制约考生的写作方向。这样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开放。但它的开放又不会滑入到不受限制的程度,三组材料始终以时尚与青少年的关系,时尚对青少年的影响为着眼点,从材料到要求,着眼点是一致的,这样命题者仍然能够掌握考生的写作方向。而浙江两年的命题虽然在命题形式上是很开放的,但很明显文章主旨是很明显的,考生要么写人文素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正面立论,要么反面阐明人文素养的缺失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样,2005年材料本身的意蕴比较丰富,但提示语与要求“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就限制了考生从多角度思考的可能性。而我以为话题作文的生命力不在与命题形式的开放而在于命题思想与题目内容的开放,只有这样的开放才你真正开阔学生思维,考察出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2.考察思辨能力的基点不同

上海卷与浙江卷都着眼于对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的考察,但两个省市的命题者显然对众多考生的已有的思想深度理解与估计有所不同。仅就04年两省的试卷来看:“忙”是如今社会很多人的生存状态,包括考生自己也不例外,容易使考生感同身受。只有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对它进行思考辨析,才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才不会表达出人云亦云,毫无价值的内容。因此上海卷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考察有现实的基础。我们再来反观浙江的“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话题。虽然人文素养这个词语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人文素养的内涵外延到底是什么恐怕没几个人能讲得清楚,而作为考生要想深入阐明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人文素养。现代汉语词典上没有人文素养这个概念,而对“人文”与“素养”分别是这样定义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指平日修养。这一定义概括而抽象,显然,人文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丰富。由于概念理解可能带来的障碍,就无从谈起真正的思考辨析。有的只能模糊概念理解之下的泛泛而谈。叶老曾对《学而时习之说》一类的题目提出过批评,他认为,这类文章的一般道理简单易晓,学生可以懂得一点点,可是,“还要横说竖说说出一番话来,写成一篇文章,就不是中学生所能办到的。”而“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个社科论文式的话题所要求的理性思维能力显然远远超出《学而时习之说》。命题者要求考生身坐森严之考场,心忧社会之矛盾,为政府部门咨询谋划,应题属文,限时立成,这终究有点强人所难。

3.审美对象与学生现实生活 “亲疏有别”

05上海作文把审美对象确定为当下的社会风尚与流行文化贴近考生生活实际。看武侠小说,唱流行歌曲,钟爱卡通、音像制品、韩剧 …… 相信每个走过中学时代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再者,三组材料不惜笔墨,铺写了时尚潮流的种种表现,激发考生的联想与想象,讲考生带入到充满时尚元素的作文情景中,从而使考生产生表达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强烈的作文动力。虽然05浙江的“一叶一叶一世界”的话题极富诗意,而这题目是从佛教用语“一花一世界”生发出来的,原指一朵蒲公英或一枝梅花就是一个世界,不但含有见微知著的意思,而且还有很强的哲学意味。不但需要考生要有一定的宗教知识和古典文化修养,才能把握与理解,而且学生需要有一定古典文化积淀,有“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联想能力才可能写好。这对于平时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联想想象能力培养的的向固然不错,但高考作文命题除了有导向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得功能即选拔功能。从选拔功能看,影响高考作文命题质量主要有效度、信度、区分度。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浙江两年高考话题很难激发学生动力,话题内容开放程度,话题要求与学生思想深度,与学生得生活实际存在距离,它得内容效度与区分度就可能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真正发挥高考选拔与导向功能,高考作文命题不能仅仅追求形式的开放,更要讲究命题思想与题目内容的开放。作文命题既要有利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感知力,又要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

(陈佩娴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

猜你喜欢

上海卷高考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重要的转折”导写——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评析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高考作文两关注
秦朝选用啬夫的到底是谁?——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4题商榷
上海卷中的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