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探微
2006-07-28官卫星徐冬香
官卫星 徐冬香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和评价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为了“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运用一些容易使学生进入美的氛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与美的感染。
一、通过整体感知体会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张在语文教学中采取能够使学生“整体感知”的方式——诵读。因为诵读是眼、口、耳、脑协调进行的多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口诵心惟”的过程,通过文字再现画面,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将切实体会到作品妙不可言的美。如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可以感受豪放磅礴之美;诵读《孔雀东南飞》,就可以感受到忧愤深广的悲剧美;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可以感受到物我合一的境界美;诵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可以感受到朦胧淡雅的月色美。
二、通过课堂板书感受美
板书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板书的课堂,是无法想象的。板书要清晰、规范、合理、新颖。教师只有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板书设计,方能更好地铺助教学,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同时还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给学生以愉快的观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美的感染。如在讲授《我的老师》一课时,就可以精心设计如下板书:
三、通过教师设疑激发美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要让学生去发现,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就是说,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思想活跃的问题,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去发现美。如针对《雷雨》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教师就可设问:“周朴园真心爱鲁侍萍吗?”;如讲《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题目用了‘忘却和‘记念这一组反义词?这样用是否妥当?”这些问题看似很小,其实小中见大。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发现美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通过学生想象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的思维插上双翅,放飞到想象的蓝天,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去发现美,创造美。如针对《我的叔叔于勒》结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于勒叔叔从国外发财回来,“我”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又会如何呢?又如在教欧·亨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苏比出狱之后》为题给小说设计一个尾声。
五、通过合作探究升华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美的感性认识,积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他们获得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美感升华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判断是非,进行审美评价。如《孔雀东南飞》的结局是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化鸟和鸣,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焦仲卿、刘兰芝为了追求婚姻自由,一定要双双殉情吗?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反抗方式吗?经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之后,得出答案: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虽然是对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的尖锐的揭露和控诉,但是他们应该学习《西厢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去追求纯真的爱情。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积极寻求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精神道德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促使学生逐步进入思想完美的境界。
六、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利用其声像并举、图文并茂的优势,去创设课堂美的情境,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吸收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性情。如教《长江三峡》一课,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就配以介绍三峡的风光片及富有感情的朗诵,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使学生在这美的情境中学到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七、通过生活实践拓展美
美国教育家B·科勒斯涅克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课堂中、从课本中、从“讲解与分析”中走出来,而要善于以“社会为课堂”、“以校园为课堂”、“以家庭为课堂”,甚至以“大自然为课堂”来策划、设计、组织教学,从而不断扩大课堂教学的空间,拓展学生审美的视野,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以在与大自然相融、相知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思索和想象,学生可以在大自然的“美”中获得美的浸润和美的熏陶。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植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学生有了审美的本领,便会同教师产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发展,从而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美育。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官卫星 徐冬香 江西师范大学鹰潭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