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交流 创造
2006-07-28蔡永青
应该说,我国古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既有众多文人墨客的经典作品和感悟心得供我们借鉴,也有《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系统的理论总结给我们指导。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作文教学却丢弃了宝贵的遗产,也逐渐丧失了其固有的规律而误入歧途。今天,借助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语文课程标准》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作文教学进行了矫正。
总的来说,《语文课程标准》解决了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语文课程的目的问题,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另一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问题,即注重过程和方法,加强实践,不仅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还要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来保证语文实践性的落实。 前一个侧重解决语文教育的理念问题,后一个侧重指导语文教育的开展。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以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为主要内容,文中常常见文不见人,一味玩弄文字技巧,在拼凑、罗列和排序中自得其乐,而歪曲了作文能力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写作能力本身不仅包含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人的整体素养的反映,是人的健全人格的全面而自然的表现。同时,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己思考、辨别、判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的过程,而不是所谓的写作知识、技巧、手法的学习和掌握,“不要把作文当技能”。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使写作能力的发展与语文素养的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文教学必须从整体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生活:作文教学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作文教学的目标是要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的本质是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宋朝著名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多次强调生活积累的重要,“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根源,它提供了写作素材、思想基础和感情的源泉。首先,习作者亲历亲为的、影响其思想和成长的关键事件,往往是写作的动机、材料,思想的源泉和孵化器。杜甫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才成就“诗史”、“诗圣”之名,辛弃疾历经硝烟战火形成豪放词风。其次,生活实践还包括所见所闻,如日常饮食起居、市井邻里、迎来送往、街谈巷议、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作家经常随身带着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准备。第三,生活实践产生思想和情感,并对世界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往往又成为写作的动机。第四,生活实践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分析、辨别、判断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书籍的重要作用。书籍中所反映的生活是对学生真实生活的补充,书籍给学生提供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能教给学生透过生活现象思考和认识其深刻本质的方法。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我们要积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
作文贵在真实。对于教师而言,应鼓励学生积极自觉地深入实践、体验生活,在社会实践和大自然的怀抱中感知时代的脉搏、体会生命的运动;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使作文同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的心灵出发,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心声”。
交流:作文教学的关键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程一直遵循“命题——指导——写作——评改”的程序进行组织,教师关注的是写作技术和技巧,教学设计的理念仍然是强化训练的应试教育,急功近利。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学建议”中也提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些都是对交流的要求,也说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从宏观上,交流是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方式,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是民主社会的标志,交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从微观上,第一,交流是写作的准备,它为写作提供了语言、素材、思想、情感、心理、表达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积累;第二,交流是写作的雏形,它本身就包含了写作的基本要素、基本形式;第三,随着学生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成熟、思维的复杂,交流的质量也会水涨船高,而高质量的交流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写作提供更丰富的物质和思想的营养。
促进学生的交流,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做。
首先,要唤醒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与众不同的,生活中的感受必然也千差万别,这说明在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丰富的内容。教师要引导他们以某种形式述说经历、交流体验、表达内心思想感情,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能。
第二,要设计合理的操作活动,激活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教师良好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交流氛围、启发学生思考和互相讨论,并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到交流之中,发挥画龙点睛、点拨启发的润滑作用,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最后,要求学生将交流所得落实到书面,这又是一个整理思想的创造过程。
第三,交流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乃至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虽然生活世界较窄小,经历简单,思想也单纯;但他们心灵纯洁、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强烈,所以,我们应借助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对生活的美好感情和表达的愿望,来丰富他们的阅历、思想和感情;而交流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通过交流,学生能够分享各自的经历、思想和情感,引发和促进新的思考,并激励他们进一步深入生活,搜集资料,充实自己。
创造:作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写作应“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以说,这是写作创造性的心理学基础。
作文中的创造,从本质上是写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独特认识和理解,是人的本质力量和意义的外在表现,是人当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因此,在创造中,既包含着写作者当前的语文素养和个性特点,又显示着其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因此,作文就反映了人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就是作文的灵魂。
黄庭坚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叶老特别强调作文的个性,强调作文在内容上“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他批评一味的模仿,指出:“学写文章从临摹的方法入手,搞得不好,可能跟一个人的整个生活脱离,在观念上和实践上都成了为写作而学习写作。还有,在实践上容易引导到陈词滥调的路子,阻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意铸语。”
国外的母语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一向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独立选题、独立组材选材、独立思考,并强调修改环节。芝加哥大学在入学申请表上一般开列五个作文题,让申请者任选一题,并提示道:“这是你告诉我们关于你自己、你的鉴赏力、你的抱负的一个机会。每一题都可以用完全真实或者完全虚构或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写作——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消遣、分析(不要痛苦地挣扎)、创造、写作——让我们听一听你感兴趣的事情,听一听你的心声。”
总之,有个性、有创意,作文就有了灵魂,有了活气。
创造得以实现,依赖的主要方法是思维和想像。
创造性思维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都是创造常用的思维方式。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发散思维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作文创新的另一个途径是想像。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神思飞动,纵横驰骋,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以及自身积累的知识,几方面融会一处,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使作文具有创造性。
综上所述,作文的灵魂是创造,创造的基础是生活,创造的途径是交流,而创造的方法是思维和想像。
(蔡永青 枣庄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