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短、平、快”现象

2006-07-28章轶勤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读物中学生课外阅读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阅读黄金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不仅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逐渐地成熟。《中国教育报》李建平先生曾说过: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而阅读,仅仅靠课内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委员柳斌也说:“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伟大人格。青少年必须从小加强课外阅读。”笔者最近几年也一直在关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通过一些深入的调查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谈心,我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一种“短、平、快”的现象。

一、所谓“短”

1.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短。从笔者对所教的两个重点中学理科班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调查来看,3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个小时以上;26%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为1小时;19%的学生每周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每周三个小时也就是平均每天二十几钟,但是我们有三分之二多的学生不能保证这样的阅读时间,另外还有19%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居然不到十分钟。十分钟,那只是课间嬉闹的片刻,那只是电视连续剧唱主题歌的片刻,那只是晨间梳辫子、系鞋带的片刻……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上呢?学生的解释一是作业太多,几乎挤占了一天中的所有学习时间,分身乏术。二是部分家长和老师(特别是理科老师)反对他们不务“正业”。

2.学生的阅读范围“短”,首先是厚今薄古,所阅读的作品时代“短”。中华文化上下几千年,其中优秀的阅读作品灿若星辰,但我们的学生因为时代的隔膜,语言的距离,排斥了许多优秀的古代文化,甚至于“思无邪”的《诗经》,“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以及四大古典名著都鲜有人问津。一个典型事例是:上中国古代小说的时候,笔者调查了两个班级110名学生,完整地阅读过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其中一部的只有12人,四部全部都完整地阅读过的只有1人,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甚至不能把四部作品的朝代作者与作品对号入座。其次是崇中轻洋,所阅读的作品国籍也“短”。大多数学生在阅读的选择上发扬了极大的爱国热忱,首选本国的阅读作品是无可厚非的,但全选本国的阅读作品则是阅读的狭隘,世界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灿烂文化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人类文明,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然而看过《简爱》、《呼啸山庄》、《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等优秀文学作品的学生实在太少。再次是所阅读的作品体裁“短”即体裁单一。学生最喜欢有生动情节的小说或语言精美的散文,而对于议论文或科技说明文等文体学生很少感兴趣,比如在订阅报刊杂志时,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微型小说》、《故事会》、《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杂文报》、《半月谈》等就被冷落一边。

二、所谓“平”

1.阅读的兴趣平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另一方面是出自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真正在内心渴求,才会出现像古人“凿壁借光”一样的苦读。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因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把自己的最大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了无边无际的题海中了,而到了课外阅读上就只剩下微薄的精力和兴趣了。调查中有不少学生叹苦:“睡觉时间都不够,哪还有兴趣看课外书?”另一方面,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化产品逐渐进入中学生的生活,我们的学生除了阅读,有更多的、更五彩缤纷的文化生活可供选择。相对于文字阅读,学生更愿意接受声音、图像的“阅读”,笔者曾在教学中碰到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有一学生在课堂上得意地宣布自己看了三遍《西游记》,当时我很想听他谈谈对《西游记》的看法,他却脱口而出一句“六小龄童演得就是好”,原来他看的是电视剧!而确确实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名著的了解来自于电视。

2.阅读的深度平平。首先在读物的选择上,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科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笑话幽默、《读者》、《中学生天地》等休闲轻松类“浅”读物。而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哲学类、艺术类、科普类等严肃类的“深”读物不受学生欢迎。所以我们的学生对冯友兰、尼采、康德等名字相当陌生,对“艺术世界的虚和实”“人生的境界”等也一片茫然。虽然休闲读物为现代人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但它不能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它的阅读成效与严肃读物的阅读成效是远不能相提并论的。罗曼罗兰说过:“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专门读通俗的低层次的休闲书,等于在凿一口没有水的浅井,永远也喝不到甘甜的清泉。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许多学生是浅尝辄止,无法进入阅读的深层次。如阅读小说,许多学生只是对情节津津乐道,对于里面人物的性格、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等往往忽视或者即便能关注也无法触及作品的灵魂之处。

三、所谓“快”

1.阅读的方式喜欢快,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的网络阅读,所谓“鼠标一点,世界就在眼前”,学生喜欢这样的便捷阅读,况且网上的书籍应有尽有,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最时兴的新潮书籍。网络文学也应运而生,大受学生的欢迎,我们的学生唐诗宋词背不出几首,“痞子蔡”的名言却可以记得滚瓜烂熟。而且在网络上有时还可以参加一些读书论坛,学生自己发些帖子,又读书又交网友,自然是其乐融融。还有一种“口袋书”也深受中学生欢迎,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便捷,学生可以随意把书放在自己口袋里,有空就可以拿出来看看,而且此类书还往往配有大量的漫画,漫画是主角,文字是配角,一本书翻阅完花不了多少时间,迎和学生喜欢“快”的心理。另外即便是名著,学生也喜欢阅读一些简缩本,只需花少量的时间了解一下大致内容就可以美其名曰:读了什么什么名著。

2.阅读的对象更替快。一方面年轻人总是喜新厌旧,另一面我们时代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反映到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上是他们的阅读对象也走马灯似得换得飞快,从言情到武侠,从韩寒到郭敬明,从《蛋白质女孩》到《61X57》……在现代中学生身上已经很难看到对某一本名著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的现象了。

3.阅读的过程快。对一本书细嚼慢咽的少,囫囵吞枣的多,王治秋在他的《读书随笔》中曾提到阅读《阿Q正传》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即便是看到十三遍十四遍,依然会有全新的感受,然而又有多少学生有读十几遍的耐心呢?许多学生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书上的内容看过就如过眼云烟般消散了。于是,看过《红楼梦》的说不清金陵十二钗的名字,看过《简爱》的说不清作者是夏绿蒂·勃朗特还是艾米莉·勃朗特。

鉴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短、平、快”现象,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既要看到“短、平、快”现象中有些现象是时代的必然、学生年龄段的必然,从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他们一定的阅读自由,又要看到从中表现出来的不少弊端,比如阅读的盲目性、阅读的幼稚化、阅读的低效率等,需要我们老师家长积极引导!钱理群教授已经提出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这个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中学生积极并正确地开展课外阅读,并不只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问题,更有其提高我们整个民族人文素养的意义!

(章轶勤 浙江绍兴柯桥中学)

猜你喜欢

读物中学生课外阅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