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水芙蓉暗香浮动

2006-07-28孙善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忧患泪水沙子

读琦君的散文,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好象在一片空灵而透绿的草地上漫步,不知不觉就被引领到作家创造的那片天地里,温婉而醉人,让你踯躅盘桓,流连忘返,使你的 心灵一次次得到新的洗濯,变得明净清爽。

琦君先生在本文中要揭示的是人生最真实的一面,即人活着总要经受各种痛苦的考验,而只有在饱经离乱忧患之后,才会真正领悟出痛苦的内涵,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历经磨难、痛苦,人的心灵会不断升华,变得越来越慈爱、悲悯,直到为天下苍生的痛苦而痛苦,为天下苍生的忧患而忧患,成为一粒晶莹、剔透的珍珠。

人活着就要经受各种痛苦的考验,这些痛苦有深有浅,有普通有高尚。对此,琦君先生并没有主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刻意去渲染,反而轻描淡写,文中没有描绘亲闻亲见亲历的痛苦场面,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更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作家的感悟是伴随 着人生的深切体验从文学艺术的表现中逐渐获得的。这中间既有外国作家的传记,又有中 国作家的散文;既有唐代的诗,又有阿拉伯故事:既有岭南画派的名画,又有宗教虔诚膜拜的场景。这个感悟的过程相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似乎显得有点漫长。少女时代“我”读文 学作品,无法体会诗文中的忧患痛苦,只知道欣赏文句本身修辞上的清新凄寒之美。如“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这句话,冰心的本意是:人的良心经过痛苦的洗礼会变得明净、纯洁、慈悲,就像被雨水冲刷过的青山那样碧绿朗润。但是当时的“我”只学习它“具象与抽象对比”,别的“我”说不出。

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将白居易的诗和杜甫的四句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我有些明白了,同样是痛苦,杜甫的诗为什么就比白居易的诗“境界尤高”,但仍然只是懂得“泪纵横”“是写泪多的意思”。直到年复一年的隔海思乡情愈浓之后,以及政策开放后的返乡探亲热中,“我”才真正认识到“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后,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原采,杜甫诗的境界在于他人生际遇坎坷、饱经忧患;更重要的是杜甫不是忧自己,而是忧黎民百姓,忧国家危亡。这里,验证了一条艺术鉴赏规律:个人的生活阅历,人生的情感体验在审美欣赏的心理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开启灵智,拨动“情”弦,获得对审美对象的顿悟。琦君1917年出生,1949年去台湾,算起来,当时是32岁。从此,对大陆的思念成为他心中永远挥抹不去的郁结,唱出了一首首乡土恋歌。在《乡思》里,她这样表达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这中间不是一般在外谋生想回就能回的那种乡情,而是海峡隔断永难相见的那种断肠的痛啊!要说“眼枯”,琦君真到了眼枯见骨的境地。而在其代表作《下雨天,真好》里,回忆那西湖上“梅花知己”“与潇潇雨声相和”的笛声后说:“二十年了,那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能听见,在雨中……”作家的心在流泪泣血。二十年,是多么漫长!而这漫长的日子却还要继续下去,不知道何时才是尽头,这是何等伤心切骨的痛啊!现在,作家写作本文时,又二十年过去了,古稀之年的老人流不出泪了,痛一天比一天加深胀大,泪却因生理原因一天比一天减少,只能靠“人造泪”了。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靠人造泪滋润干燥眼球的,不仅是她的老伴,还有琦君自己!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的乡愁,怎能不让人心底里生出凉丝丝的泪来?

这短短几行文字的后面蕴藏着如此丰富的背景,琦君先生写来是那么自然,让读者在 不经意间被他的笔带到了痛苦人生的旅途,静静品尝那些痛苦的人生,领悟人生的痛苦。艺术因静观而空灵,因空灵而充实,实在是艺术的至境。如果说作家的构思犹如“出水芙蓉”般精美天成的话,那么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情就如同“暗香浮动”那般浓厚、悠长。写为稚子玩劣而流泪,就很自然地很飘逸地从对家乡的思念流转到对母亲的思念。尽管只是情不自禁的轻轻一笔,但只要我们读一读琦君先生的诸多回忆刻画母亲的散文,我们就会明白这雁落片羽的后面蕴藏着的拳拳的赤子深情。《髻》、《母心、佛心》、《毛衣》、《一对金手镯》、《母亲的手艺》等等,无不流淌着对母亲、对母爱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她曾经这样描写母亲:“她的额角方方正正,眉毛是细细长长的,眼睛也眯成一条线。教我认字的老师说菩萨慈眉善目,母亲的长相大概也跟菩萨一个样子吧。”(《下雨天,真好》)其实,母亲的心灵又何尝不是这样慈悲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慈爱之心对琦君先生的浸染熏陶,形成了琦君温柔敦厚、悲悯苍生的情怀,这情怀自然也成为其作品感人的内在力量。如果说母亲的泪珠曾切切实实生成了那样一粒珍珠的话,那么,无疑,这粒珍珠就是琦君自己了。这样的深情,怎能不让作家怀念到永远呢?读到这里,我们禁不住为琦君先生那毫无雕饰的笔力击节赞叹,它是那般圆润婉转,窈然无痕。“我”到这时才真正明白高一时读过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日益清明”的真义所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清明反映了心灵慈爱、纯洁、清澈、明丽、美好的特质。原来,伴随孩子成长的是这样—颗痛苦忧伤的慈母之心哪!这样—颗心是那么透明,水晶一般,不,应当是珍珠一般!站在它的面前,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无私的母爱在痛苦中孕育着珍珠,这珍珠既代表着子女的成人成材,也使得母爱在升华。不仅如此,痛苦还能催生事业的成功,生命的历程尽管艰苦,但是这艰苦会造就事业 的璀璨珍珠!

痛苦的代价仅止于此吗?不是。在琦君先生看来,观音和基督的眼泪才是最最有价值的,他们的慈悲心肠才是该让世人信仰的最美的珍珠,因为他们的泪水承载的不是自己的 而是芸芸众生的痛苦或罪恶,这样的心肠最最纯洁,最最崇高,最最感人。也许我们认为,撇开宗教信仰的因素,这中间体现的是博爱的思想。如果我们仅仅这样理解,未免太浅薄了。因为我们由此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历史长河中那一颗颗崇高伟大的心灵。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一个个千古流芳世代景仰的伟人,他们的心灵岂止是“博爱”二字能概括得了的?我想,琦君的一生是在体验别人的痛苦而自己也饱尝了痛苦的一生,琦君先生从思乡思亲、人生奋斗的痛苦中孕育出的那颗珍珠般纯洁高尚的心灵,同样已经升华成了为天下苍生而忧患的一腔深情。

显然,文中“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是全文的文眼,第一次出现,表明虽让人百读不厌却还只是被文辞吸引;而第二次出现则体现出思乡思亲的真情的力量:文末出现则是琦君先生心灵境界的一次升华——痛天下人之痛,忧天下人之忧!

[附]

泪珠与珍珠

琦君

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 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加以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采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有一次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大家都喜欢颠来倒去的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有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老师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满布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是描写泪多的意思。”大家听了都笑,他也颔首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啊?”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是最爱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这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

(孙善网 江苏省姜堰市蒋垛中学)

猜你喜欢

忧患泪水沙子
一粒沙子的历史
画里有话
沙子为什么会"唱歌"?
哲理漫画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一粒沙子
送给年轻人的5句话
复杂的泪水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