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侍坐》篇中处处含“礼”浅析

2006-07-28李冬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曾皙西华言志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礼”,如以“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二十七》)来自律诲人,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五》)待长辈,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三》)治百姓等等。高一语文教材(人教社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也体现了孔子这一思想,且文中处处透出浓烈的“礼”的气息。下面是笔者教学中的几点拙见:

1.孔子的言行举止“有礼”。师生对话之初,孔子开口就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种温和自谦之语,固然是为了打消学生顾虑,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活跃亲切的环境,恐怕也是以“礼”作出表率,树立言行的典范,以身化人,以言示礼。孔子之语从侧面暗示了他平时的教学中,是有着“长幼尊卑”之“礼”思想的,如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十一》)的礼法思想,就有着很明显的等级意识,不然,何以担心学生会拘束呢?文末“治国以礼”的评论,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心中“礼”的思想。

“夫子哂之”这一细节,刻画了孔子的神情举止,流露了孔子的好恶之情。“君子之行也,度于礼”(《左传·哀公十一年》),子路正是“不度于礼”而“率尔而对”,毫无礼让谦恭之态,也就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孔子这淡淡一笑,既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子路,又顾及了他在师兄弟面前的颜面,不伤其自尊,但又何尝不是孔子温柔敦厚思想的体现呢?

可见,孔子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一言一行皆合乎“礼”的标准,或直接或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

2.孔子评论学生“循礼”。“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礼记·曲礼上篇》),正如此,子路“其言不让”的轻率不合孔子心中的“礼”,受到了间接的批评。公西华、冉有的言论表面上未置可否,但从孔子的评论中可间接推知,如“唯求则非邦也与?”和“唯赤则非邦也与?”的评价,肯定了二人的“为政”之志,虽与自己的主张不全相合,但表述时的谦恭礼让的言行态度,还是令孔子满意的。其实,孔子的这种道德价值的取向,正是其内心尊“礼”的思想的外在流露,所谓“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十三》)。

3.师生谈话主旨上“透礼”。子路言志时表示治国应使民“知方”,冉有言志时表示“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言志则表示“愿为小相”。孔子最后作出点评,将学生的人生之志上升到治国之道,提出“治国以礼”的主张。在这场师生对话中,孔子实际上是要教导他的弟子们治国要有礼,其思想也就不言而喻了。

4.孔子的理想中“蕴礼”。由孔子“吾与点也”推知,曾皙的追求就是孔子的理想。那么曾皙的向往究竟是“礼治”的最高境界还是消极避世的主张呢?

有观点认为,曾皙既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而三子之志都在“为政”,可见曾皙是“不求为政”的。且分析认为,子路因自称能治“千乘之国”,极不谦虚,故受到孔子的“哂笑”,那么曾皙能把国家治理成一个“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岂不是更不谦虚?更应受到孔子的“哂笑”?这是学术上的争论,孰是孰非姑且不论。

课堂教学,似乎更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见孔子是认同公西华的才能的,那么对子路呢?笔者认为,孔子之所以笑子路,一是笑其说话无谦让之礼,二是笑其“可使有勇”之语,不合自己的“治国以礼”主张,三是笑其能力恐怕不能胜任“千乘之国”。

当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表示志在为政时,曾皙明确表示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这一方面可能有他“不求为政”的思想,但另一方面呢?笔者认为更应是曾皙的谦虚之语,理由如下:子路回答能治“千乘之国”,冉有表态可治“五六十里之国”,并且认为“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而公西华则说“愿为小相”。分析这三人的言词,一人比一人谦恭,而孔子对这四人的评价也是越来越高,由“哂”到“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到“吾与点也”。由此可见,“异乎三子者之撰”作为谦恭之语理解是讲得通的。如此,则课文中将“撰”注释为“为政的才能”,正合文意,故曾皙也是想“为政”的,“异乎三子者之撰”不过是谦恭的幌子罢了。

既然这句话可作为谦恭之词,那么曾皙接下来的回答自然就不会直接去谈“为政”的主张措施等,而是将自己的理想寄寓于一幅生活图画——暮春郊游,其乐融融、悠然怡得的美好图景,这正是儒家所向往的最高“礼治”境界。 “吾与点也”一语,一是赞其最为谦恭得体,二是赞其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政治理想,至此,孔子心中的“以礼治国”的理想就跃然纸上。

总之,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无处不透着“礼”,对孔子这一思想的把握,就应该着手文本,从孔子的言行举止刻画方面去揣摩.在以话题作文训练为主的今天,本文紧扣中心“礼”组织材料,不枝不蔓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李冬平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仓埠)新洲二中)

猜你喜欢

曾皙西华言志
西华大学成果展示
解读《论语》
以本为本缘本溯因
西华大学油画作品选登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