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鸿门宴》商榷三记
2006-07-27尹洪德孙永芳
尹洪德 孙永芳
在教新版《鸿门宴》(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时,我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商榷。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这句话中的“幸”,现行课本中,把它解释成了“幸亏”“幸而”。从字面意思上看,也很通顺,似无不妥,其实,这样翻译是不妥当的,应把它翻译成“特意”。因为,结合故事情节来看,官至左尹,身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之所以不惜出卖集团利益连夜赶到沛公的军营报信,主要是由于秦朝时张良救过他的命,对张良心存感激,“特意”准确的反映了项伯当时对张良的感激心理,也回答了沛公“君安与项伯有故”的疑问。
2.常以身翼蔽沛公。
课本中解释为:“翼”“蔽”两个同义词连用,为保护、掩护的意思。其实,在这里“翼”应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后边的动词“蔽”,表明项伯掩护沛公时的样子,“翼蔽”解释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保护。这样就会更加形象地展现当时紧张的气氛,项伯救助沛公的不遗余力。其实,古汉语中名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就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后边的动词“坐”,解释成“像狗一样”;又如“斗折蛇行”中的“斗”“蛇”就分别作动词“折”“行”的状语,分别解释成“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再者,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也把“翼”看作了名词作状语,把该句译为“不时的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若把“翼”硬译成保护、掩护,也会导致参考书和课本上的解释不一致,使广大师生无所适从。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对上边这个句子,课本没有注释,相关的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刘邦就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带剑持盾徒步逃走”。初一看没什么,可仔细一想却又让人迷惑不解,若这样翻译,刘邦岂不是又骑马又徒步,这不自相矛盾了吗?实际上,这个“与”字不能当作连词“和”讲,而要把它解释为“率领”“带领”。文言文中的“以”是可以和“与”同义的。如《诗经·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之子归,不我与。”“之子归”是说“这个孩子出嫁了”;“不我以”“不我与”都是说“不带我走”。可见“与”和“以”同义。所以,把“与”字解释成“带”或者“率领”,即“刘邦独自骑马,带着樊哙等四人(徒步)逃走”。这样意思上就顺了。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点困惑及理解,还望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尹洪德 孙永芳,山东省沂源县综合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