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

2006-07-27

现代语文 2006年5期
关键词:无界反义词认知

郝 玲

[摘要]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以“深/浅”为例,研究发现,反义词“深/浅”在词义的引申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描写和分析其不对称现象并加以解释,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反义词 不对称 有界-无界 认知 词语搭配

现代汉语中,反义词词义上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以前有诸多学者在句法和语用方面作过论述,我们以“深/浅”为例,从词义发展的角度分析反义词词义引申的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另外对前辈学者提出的“深/浅”的标记模式进行验证,也对反义词不对称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行了必要的说明。

一、词义引申速度的不对称及其解释

“深” 后来词义转指纵向(从上到下)、横向(从里到外)的距离大。如《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荀子·哀公》:“寡人生于深宫之中。”《仪礼·觐礼》:“四门坛有十二寻,深四尺。”

再由空间转指时间,表示距离某时点远。唐·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

并由距离大引申为深奥。《论衡·自纪》:“何以为辩?喻深以浅。”

还引申为深入,深刻。汉·曹操《 孙子兵法·序》:“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引申为程度深,感情厚。《晋书·裴宪传》:“二人相与为深交。”今有成语:深情厚意。又为颜色浓。唐·白居易《卖花》:“一丛深色花。”相当于很、十分。《后汉书·吴汉传》:“光武深忌之。”(光武:指刘秀。)

浅:形声字,从氵,戋声。《说文·水部》:“浅,不深也。”这是本义,指空间而言。《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也指房子、院子、处所窄小。《吕氏春秋·先己》:“吾地不浅,吾民不寡。”

引申为时间上距离短。如晋·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后来用于抽象意义,引申为内容、学问、见识等不深,如“深入浅出、见识短浅。”《荀子·修身》:“多闻曰博,少闻曰浅”。《汉书·张禹传》:“性与天道,自子贡之属不得闻,何况浅见鄙儒之所言。”

“浅”还指颜色不深。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五:“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深”“浅”是隐喻映射范围很广的一对词,本义分别表示“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空间距离小”,“深”的隐喻映射是由空间范畴到时间范畴再到抽象意义“深奥”和“深刻、深入”再到“程度深、感情厚”,并发展出相当于程度副词的“很、非常”义。“浅”最初也指空间,后来进入时间范畴指“时间距离短”,隐喻为抽象意义的时候指内容、学问、见识等。但是“浅”没有发展出与“深”的“很、非常”对应相反的程度副词意思。尽管历史上“深”和“浅”的词义都有消亡,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深”的词义引申速度比“浅”快,“深”的引申义也比“浅”多。

二、构词能力的不对称及其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中以“深”构成的词有:深奥、深闭固拒、深藏若虚、深层、深长、深沉、深仇大恨、深度、深更半夜、深沟高垒、深广、深闺、深海、深厚、深呼吸、深化、深加工、深交、深究、深居简出、深刻、深谋远虑、深浅、深切、深情、深秋、深入、深入浅出、深山、深水炸弹、深思、深思熟虑、深邃、深谈、深通、深透、深望、深闻周纳、深恶痛绝、深信、深省、深夜、深意、深渊、深远、深造、深宅大院、深湛、深挚、深重。(共50个)

《现代汉语词典》中以“浅”构成的词有:浅薄、浅尝、浅海、浅见、浅近、浅陋、浅露、浅明、浅说、浅滩、浅显、浅学、浅易、浅子。(共14个)

很明显,“深”的构词能力明显高于“浅”,而且我们发现,“深”与“浅”在表示“程度高/低”时,“深”既可以用作构成名词的词素,也可以用作构成动词的词素。“深”用作构成动词的词素时,可构成的动词很多,比如“深思、深信、深省、深呼吸、深谈、深通、深望、深究、深造”,而“浅”在表示“程度低”的意思时,却一般和“见、海、说、滩、学、子”等名词性词素组合,即用作构成名词的词素,与动词性语素组合的只有一例“浅尝”。理论上讲,因为“深”和“浅”可以构造语法上不同类的词,所以作为词素时属于不同的语法聚合系统。究其原因这与深浅引申时的隐喻能力的强弱有关。在人们的期待视野中总是追求比较好的属性、以满足心理期待,而受这种期待影响使反义词在构词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追求,造成了“深/浅”在构词方面的不对称。

三、词语搭配层面的不对称及解释

因为反义词“深/浅”可在句中作定语、状语、谓语、补语,与之搭配的词语大多数为名词和动词。为便于归类比较,提炼出词义组合规则,我们参考了王惠(2004)、王珏(2001)、彭睿(1996)对名词的语义分类体系,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对动词的语义分类,对“深/浅”的搭配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分别提炼出其对称搭配和不对称搭配的语义组合原则。

1.反义词“深”“浅”与名词直接搭配的不对称性(包括做定语或做谓语)

(1)能与“深”搭配的名词有:

①个体名词

场所、山川类:山、河、窟窿、过道、走廊、山寨(6例)

图形类:图案、图形、花纹、圆点、曲线、交点(6例)

语言及相关符号类:语言、词、词素、句子、成语、格言、故事、习题、注释、文章(10例)

视听艺术类:诗、电影、记录片、电视剧、歌剧、舞剧、京戏、相声、评书、社论、笑话、芭蕾艺术(12例)

②抽象名词:

意念类:人情、情感、歉意、思想、阴谋、意图、意识、信念、心思、功夫、城府、造诣、资历、阅历、体验、感触、感想、印象、内涵、含义、意义、层次、隔阂、认识、目的(25例)

知识领域类:文学、数学、汉学、光学、法律、文化、辩证法、语法、原理、学问、知识、学说、理论、话、道理(15例)

疾病类:创伤、口子、后遗症、×疮(如痤疮)、×癣(如牛皮癣)、×斑(如雀斑)、溃疡(7例)

情感:感情、爱情、体会、仇恨、感受、感觉、记忆、遗憾、敌意(9例)

③物质名词

矿产能源:矿藏(1例)

天气风雨类:积雪(1例)

光声电色彩类:颜色(1例)

④集合名词:海洋

(2)能与“浅”搭配的名词有:

①个体名词

场所、山川类:河、窟窿(2例)

图形类:图案、图形、花纹、圆点、曲线、交点(6例)

语言及相关符号类:语言、词、词素、句子、成语、格言、故事、习题、注释、文章(10例)

视听艺术类:诗、相声、评书、笑话(4例)

②抽象名词:

意念类:资历、阅历、印象、功夫、造诣、层次、认识(7例)

知识领域类:文学、数学、汉学、光学、语法、原理、学问、知识、学说、理论、话、道理(12例)

疾病类:口子(1例)

情感类:感情(1例)

③物质名词

矿产能源:矿藏

天气风雨类:积雪

光声电色彩类:颜色

④集合名词:无

从数量上看,“深”与场所、山川类个体名词搭配的情况多,而“浅”与场所、山川类名词搭配的情况少。意念类名词能与“深”搭配的共25例,能与“浅”搭配的少,共7例。 疾病类名词也大多不能与“浅”搭配,如“后遗症、×疮(如痤疮)、×癣(如牛皮癣)”。情感类名词如“爱情、体会、仇恨、感受、感觉、记忆、遗憾”等都不能与“浅”搭配。可见“深”与名词搭配的类别范围相对大,数量也相对多一些,而“浅”与名词搭配类别少,数量也少。

“深/浅”在表示本义空间距离大小时,“深”的空间原型特征更突出一些,从认知上看,“深”的隐喻映射能力更强一些,映射范围更大,“山、过道、走廊、山寨”等都可以作为它修饰的受点。而“浅”不能修饰。当“深/浅”的隐喻为“深刻/浅薄”时,隐喻映射的受点大不相同,“深”的认知覆盖面明显大于“浅”,从可搭配的词语范围来看,“深”与意念类名词的搭配范围明显广于“浅”,“思想、阴谋、意图、意识、信念、心思、城府、造诣、体验、感触、感想、内涵、含义、意义、隔阂、目的”等只能与“深”搭配不能与“浅”搭配。另外,“目的深”中“深”不只有“深刻”义,还有更深层的隐喻义——目的是秘密,不想被别人知道。

2.单音节反义词“深”“浅”与动词搭配的不对称性

(1)“深”与动词组合

因为单音节形容词与动词组合时是做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或做谓语动词的补语,修饰动词时一般重叠后修饰,做补语多在“得”之后,所以我们考察了“深深(地)”+动词和 “动词+得+深”两种结构。

①心理活动动词:喜欢、爱、喜爱、沉浸、感到、感受、鼓舞、悲痛、吸引、震撼、感染、感动、了解、佩服、信仰、崇拜、体会、爱戴、关怀、恨、羡慕、希望、感激、悟、记

②动作动词:呼、吸、呼吸、埋、挖、坠落、沉、祝福、鞠躬、拜、研究、洞察、考虑

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无

④判断动词:无

⑤能愿动词:愿意

⑥趋向动词:无

(2)“浅”与动词组合

①心理活动动词:无

②动作动词:笑、埋、挖、鞠躬、拜

③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无

④判断动词:无

⑤能愿动词:无

⑥趋向动词:无

我们看到,首先,“深”可以与很多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搭配,而“浅”不能与心理活动动词搭配,“深”在“深刻,深入”的义位上时,可以做状语修饰心理动词,但是“浅”相应的义位却不能修饰心理动词,反映出“深/浅”词语搭配的不对称。其次,当“深”为“深刻、深入”义时,不但能与心理动词相搭配,如“深深沉浸、深深感到、深深感受、深深感染、深深佩服、深深体会”,而且还可以与动作动词搭配,语境宽泛,搭配形式多样。再次,“深”可与动词搭配并由此进一步引申出“很、非常”的意思。而“浅”却没引申出相对应的意义。而这种情况恰恰证明“深/浅”词义引申的速度不对称。

这里我们所举的动词与“深”组合的例子其实包含两种情况——“深深+动词”和“深深地+动词”。我们发现,可以与“深深”直接组合的动词都是心理动词,而一些动作动词只能与“深深地”搭配。“地”在搭配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有“地”没有“地”能够影响到组合的成立与否? 根据沈家煊(1995)的研究,“的”作用是可以将“无界”概念变为“有界”概念。“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的一部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概念之一。人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来认知外界的事物、动作、性状。形容词表示的性状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无界”之分。在时间上,动作有“有界”和“无界”之分。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无界动作则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或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无界动作的内部是同质的,动作有伸缩性,具有可重复性,如“想”:我很想家。有界动作的内部是异质的,没有伸缩性,没有可重复性,如跑:我跑到学校。按照认知语法的观点,人的语言能力是人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上“有界——无界”的对立必然在语言结构中有所反映。

我们认为“深深”后的“地”也有将“无界”概念变为“有界”概念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讨论到的“心理活动动词”均属于“无界”动词,而“动作动词”是“有界”动词。因为有界动词必须与有界的形容词相配,而无界动词必须与无界形容词相配,所以“深深”不能与有界动词“埋、挖、沉、鞠躬、拜、研究、考虑”等直接搭配,必须后加“地”变成有界形容词后才可以搭配,能与无界的心理活动动词搭配。当“浅浅”与动作动词搭配时,也必须加“地”,“浅浅地”成为有界形容词,才可以与动作动词组合,如“浅浅地笑”等。

四、反义词“深”/“浅”的词义标记模式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深”的词次为383,“浅”的词次为72,“深”的频率明显高于“浅”,这说明在语篇中“深”“浅”的使用频率相差很大。《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词的“使用度”是出现频率和分布面的综合指标,“深”/“浅”的使用度对比为308:57,更说明二者的使用度也不对称。从频率和语用角度观察,“深”为无标记项,“浅”为有标记项。时人前贤大多在句法、语用层面分析有无标记。沈家煊先生(1999)提出从“组合标准、聚合标准、分布标准、频率标准、意义标准、历时标准”六个方面判断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意义标准”是其中之一。而且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意义标准”很重要。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意义方面讲,现代汉语“深”的词汇意义比“浅”的词汇意义宽泛,词义引申的速度“深”比“浅”快,构词能力“深”比“浅”强,词语搭配方面“深”出现的语境比“浅”更广,因此,从意义的角度讲我们认为“深”为无标记项、“浅”为有标记项。

五、反义词的不对称性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一方面呈现出共性,另一方面,在不同语言中又会呈现不同的特点。留学生如果对汉语中的不对称规律不了解,就会出现偏误。沈家煊(1999)曾指出“语言表达者追求语言结构、语言各层面的对称,力求由不对称到对称的心理行为是语言演变的一个原因。”而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在汉语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追求对称的心理和不对称的语言事实的矛盾是无法回避的。陈绂(2004)也指出“我们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或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对反义词的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这种重视首先应当表现在对语言本体的研究上。在教学中所体现出的对知识的处理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对外汉语教师习惯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由于“反义词”只是在某义项上的意义相反,而非全部的词义相反,而且某个义项相反不一定有对应的构词和词语搭配,所以留学生很容易将处于反义关系一方的用法泛化给另一方。从认知上讲,有标记性的理解比无标记来得复杂。我们认为,在讲授反义词时对无标记项“有”而有标记项“无”的用法(例如“深”可以和心理动词搭配,而“浅”不能和心理动词搭配)应该着重说明和解释,而这首先使对反义词的不对称规律的研究非常必要。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其不对称性规律,将本体现象的研究加以应用,才可以为制定相应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原则提供依据,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可为教材和练习的编写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曹先擢,苏培成.汉字形义分析字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75,427.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529.

[3] 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20-1121,1024.

[4] 王惠.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0-73.

[5] 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0-150.

[6] 名词和名词的再分类[G]//胡名扬. 词类问题考察. 北京: 北京言学院出版社,1996:93-104.

[7]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3.

[8]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367-380.

[9]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500,531,667,698.

[10]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32-34,331.

[11]陈绂.略谈汉语同形词及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4(2):119-124.

(郝 玲,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无界反义词认知
找找反义词
“反义词”朋友
世界本无界,设计亦无界
香港苏富比再推“无界”专拍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有趣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