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用学原理在口才策略中的运用

2006-07-27周国柱

现代语文 2006年5期
关键词:运用

[摘要] 口才策略是保证口才活动取得成功的对策和谋略。将语用学的相关原理运用于口才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口才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策略能力和口才水平。

[关键词] 语用学原理 口才策略 运用

口才活动是策略性很强的动态过程。口才策略就是在口才活动中运用策略性思维,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对方,更得体地表达自己,形成合作的人际氛围,提高沟通效果,实现交际目的,使口才活动取得成功的对策和谋略。将语用学的相关原理运用于口才活动及其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策略能力和口才水平。

一、礼貌原则在准备策略中的运用

准备策略是指主体在口才活动的准备阶段,有效地设定交际目的,研究揣摩交际对象,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行动计划,选择和创设有利的主客观语用环境的技巧和方法。准备策略的中心问题是揣摩对方的情势和需求,制定对方乐于或能够接受的预案,遵循“礼貌原则”,创造良好的主客观语言环境。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语用学家Leech提出了制约人际言语交际的六条礼貌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1]将这些准则运用于口语交际的准备阶段中,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策略原则:

1.交际目的,克己利他。 交际目的决定交际态度,制约交际中的言语行为。是利己还是利他,反映了口才主体的不同境界。“利他” 是 “得体准则”的要求,就是为对方着想,尽量使交际对象在交际中少吃亏,多受益。“克己” 是 “慷慨原则”的要求,是对自己的约束,不要总想着在与他人的交际中占人家的便宜,而是要打算尽量少受益、多吃亏,慷慨地给与对方。中华文化自古就讲究“克己为仁”“吃亏是福”。现代交际礼仪的根本原则也是 “交际以对方为中心”。“克己”“利他”是口语交际成功的出发点,是准备策略的基石。

2.贬己尊人,考虑“面子”。贬己是谦逊准则的要求,即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尊人是赞誉准则的要求,即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这都有利于维护对方的“面子”。

“面子”是口才活动中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语用学家把面子分为“负面面子”和“正面面子”。所谓负面面子是指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所谓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凡是有违这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面子”的侵犯,就应采用相应的“面子策略”,以避免或减少交际者的“面子”损失。负面礼貌策略是基于回避的策略。尽量回避对受话人的命令、威胁、指责和批评。当不得不这样做时,则一定要尽量减少强加程度,并用抱歉的方式,让对方感受到体面和尊严。正面礼貌策略是以接近对方为基本策略,即寻找并表明与受话人的共同点,从受话人能够同意的话题入手,寻求一致;并要在关键时候指出双方的互惠互利,来达到维护正面礼貌的目的。

3.语境创设,礼貌热情。选择或创设有利的语言环境,体现主体的礼貌和热情,有利于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考虑使用表示对对方恭敬的称呼语,以显示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受尊敬的程度。口才主体应事先认真研究,不可忽视。其次,使用恭请性字眼“麻烦您”“劳驾”“请”等,使指令类言语行为软化。其三,采用商量、央求的方式,征求受话人的意见,以示对受话人的尊重,有利于和谐的心理语境的形成。而粗暴的态度和生硬的指使会破坏语言环境,因而是应该避免的。

二、语境分析原理在观察策略中的运用

观察策略是指在口才活动中说话要看对象、看场合、看时机,用心体察、揣摩交际对象的来势、动机和真实意图,并依此来决定自己如何应对,也就是会“察颜观色”。观察的对象是口才活动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语境。语境不是语言的成分,但它能够影响语言应用者对话语意义的解释。它“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2]有效的口才活动离不开对语境的细心观察和准确把握。观察策略的要点主要有三:

(一)要“看对象,察环境”。语境包括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是主观心理语境。葛本仪先生在他主编的《语言学概论》中说:“语境是语言应用者在解释具体话语时所调动起来的一部分主观心理因素。”[3]但是,作为口才活动主体的人是生活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口才活动过程是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交际对象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文化背景以及口才活动的时间环境、地点环境、场合、氛围等客观语境因素一定会对交际主体的主观心理因素产生影响。所以,语用学也承认,客观语境因素会通过主观语境因素(被语言应用者感知,转化为主观心理因素)而起作用。因此,口才策略要求说话者要看对象,要弄清对方的身份、地位、角色、文化背景,要考虑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在具体交际对象心理、态度上产生的影响。同时还要看时机、看地点、分场合来决定自己的话怎样表达,采用什么方式,表达到什么程度,掌握什么分寸等等。

(二)要“看脸色,察心境”。人的内部的主观心理状态总是会通过外部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声音、语气等环节显现出来,这就是“脸色”。通过对“脸色”的观察来揣摩交际对象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主观语境。例如,微笑的表情往往是友善、悦纳、欣赏的表示,也反映出交际对象的良好心境。这时候与之交谈就比较容易沟通,你的建议就比较容易被接受,要求也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反之,如果满脸的不高兴,甚至正在气头上,那就不是交谈的时机。如果对方这时提出什么要求,十有八九要碰壁。所以要“进门看脸色”,并仔细准确地体察对方的心境,然后迅速决断自己的话该说不该说和如何说,及时调节自己的口才活动策略。

(三)要“看举止,察变化”。口才活动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交际者的主观心理状态也会随着具体的言语交流过程不断地发生变化。精明的言语交际者总是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留意体察其心理变化,并据此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比如,在交际过程中,对方身体前移,眼睛突然睁大放光,表示对谈话内容很感兴趣;身体后倾,两臂抱于胸前,则往往表示封闭或傲慢。交谈中看表的动作,往往是在提醒说话人注意时间,或者是听得不耐烦了。说话人就应根据观察到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调整自己的言语交际策略。

语境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要细致观察、充分利用语境因素。与人交际先不要急于说,而要先看、先听,“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揣度的机会”,[4]使自己在口才活动中掌握主动权。

三、会话含义原理在倾听策略中的运用

倾听策略是指听话者以积极的合作态度,认真、专注地听取说话者的陈述,体察说话人的表达方式及行为举止,通过恰当反馈,配合和促使说话人全面清楚地表达,并从中获得有效信息的对策、谋略和技巧。它不仅要求听懂对方话语的字面意义,还要弄清对方的“会话含义”。

语用学上的“会话含义”是专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推导出来的话语之外的含蓄的意义。”[5]当说话者采用间接言语行为,“并不直接说出施为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而是用某一类施为行为的形式,传达另一类施为行为的意义,从而间接地达到说话人的目的”[6]时,就会产生特定的“会话含义”。会话含义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需要听话者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作出理解和判断,来弄清说话人的真正用意,听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是倾听策略中最难把握的东西。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P·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对解释会话含义很有帮助。他先假设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共同遵守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其中“量准则”要求说出的话应包含并只包含特定语境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质准则”要求不说假话或证据不足的话;“关联准则”要求话语与话题以及前言后语相关联;“方式准则”要求说出的话要条理清楚。如果违背了这四项准则中的任何一项,就会产生字面意义之外的“会话含义”。

格赖斯制定了一套公式来推导会话含义,但由于程序太复杂不便在口才活动中使用。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简便的方法来快速判断会话含义:如说话者故意违背量准则,一般是表示说话者不愿意合作,非故意违背量准则,一般是说明说话人不知道此事,不了解情况。故意违背质准则表示说话人在欺骗(善意的、恶意的),非故意违背则说明说话人掌握了虚假的或不确切的信息。故意违背关联准则、方式准则表示说话人有意打岔、躲闪、搪塞支吾,非故意违背则可能是没有听懂对方的话,或者说话人的言语表达、思维能力有一定不足。

会话含义是具体的、复杂的、非规约性的,影响会话含义的因素也还有很多。这就要求听话者眼耳并用、认真倾听,注意说话人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表情、眼神所传达出的信息,用心揣摩,仔细捕捉。有时候说话人所传达的信息与听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所接受到的信息可能不一致,这就要求听话人及时反馈求证,务求弄清对方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自强、陈新仁《当代语用学》第44页,外研社,2004年版。

[2] 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3] 葛本仪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5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陈启川 《口才学》,福建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

[5] 葛本仪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66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葛本仪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6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周国柱,山东潍坊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猜你喜欢

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节能降耗技术管理在电气设备的运用
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综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