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开放中的限制
2006-07-06崔国明
任何一种形式的作文在刚兴起时都有其旺盛的生命力,但随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终将逐渐显露,话题作文当然也不例外。从1997年至今,高考话题作文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如今的话题作文也已进入了“后话题时代”。从2005年全国及各省市的16道作文题来看,“开放中有限制”已渐成趋势和主流。因此,从备考的角度来说,这“开放中的限制”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有效的训练。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命题开放中的限制
曾有人很形象地说:“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确,因话题作文过于宽泛,因而有很多话题会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因为有的话题过于俗套,且写作时只要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就可以算作切题,确实有许多熟悉的内容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纳入话题之中。于是,宿构和抄袭也就产生了。为了防止高考作文的仿作与套作,如今,全国及各省市都在话题的源头上穷尽心力。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命题的形式的突破和变化,使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走出了几近僵化的圈子。
2005年全国各地的16道高考作文试题,从命题形式上来说可以用“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八个字来概括,但其主流仍然是话题作文,也已由以往独词式和关系型话题一统天下的局面演变为多样化题型。命题形式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命题人开始对话题作文进行了收缩和限制,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一味地追求开放。于是出现了像“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漫画作文+话题作文”等命题形式有机融合的全新的话题作文样式,甚至还出现了像湖北卷的“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则文字的感悟”和福建卷的“对两幅图的联想或感悟”等无话题的话题作文。所有这些,都是命题人希望能够在源头上对过于宽泛的话题作文进行必要的限制。
开放是主流,限制是趋势。如何在开放和限制之间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应该是今后高考话题作文的一个基本走向。那我们在备战2006年高考作文时,也就不能一味地走开放之路,也不能一味地沿用旧的话题作文的模式来对学生加以机械的训练,应该把握动向,在命题形式等方面适当加以限制,可以在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基础上适当加以改造和创新,以期顺应潮流。
二、立意开放中的限制
话题作文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立意可以自定。但事实上这个“自定”并不是漫无边际和随心所欲的,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关注。一是立意必须限定在命题人所提供的话题范围之内,我们只能在那一个特定的圈内“自由活动”。这是话题作文的普遍性规律,也是以往话题作文所要求达到的。换言之,我们作文的立意只要在话题所规定的范围内都可以视为切题。这样势必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过宽过滥,也无须审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于是就出现了第二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对立意的限制。例如湖南卷的话题“跑的体验”,其立意并不是所有与“跑”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去写,因为命题人提供的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会跑。”这一句话其实是在暗示我们,要将“走”和“跑”两者对比着写,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跑”,那么立意时如果我们只涉及到“跑”就有偏题之嫌。此外,像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的话题作文中,命题人“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的启发引导,也是在无形中限制了立意的宽度,即并不是所有具有“开头、中间、结尾”三段特点的内容都在该题的立意范围之内,其实质或者说命题人希望你写的,应该是在“学习生活”“事业人生”中两选一进行立意。
因此,我们在立意时除了关注话题本身外,还必须顾及到命题人在设置作文题时的一种导向,要善于从命题人所提供的导引材料、过渡性阐释以及设置的话题中认真揣摩出命题人的立意意图,从而确定我们写作时立意的走向。这应该成为我们备战2006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一个重点。
三、文体开放中的限制
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体可以自选,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但2005年这一格局显然已被打破,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常规文体特别是议论文重获青睐。它显示了命题人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关注,引导学生规范写作行为。文体开放中的限制有下面几种表现:
一是明确要求。2005年高考的16道作文题中,有的是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如北京卷是议论文,湖南卷是记叙文或议论;重庆卷的小作文“筷子”,则是要写成说明文;还有的是明确要求不能写成某些文体,如江苏卷等等。
二是引导暗示。有的表面上看文体可以自选,但实际上命题人在暗示或引导你写成某一种文体,如湖北卷,它貌似无文体要求,但实际上还是以写议论文为最佳,因为在材料与话题之间命题人已经暗示要“结合自身感悟作文”。福建卷中的提示,“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都相关”,其实也就揭示了文体的方向:记叙或议论。再如江西卷的话题“脸”,它能写成说明文或散文吗?
文体上的这种开放中有限制的变化,与其说是一个信号,还不如说成是一种导向,特别是像湖北卷、福建卷那种表面开放而其实暗藏玄机的变化,更值得我们关注。这种变化体现了命题人对高中生议论能力、思辩能力的重视。这就启示我们,在备战2006年高考时,应该注意不同文体的有效训练,特别是很多学生都不太擅长甚至在考试时不太愿意涉足的议论文更应特别予以重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审视,要善于从命题人的暗示或引导中学会确定文体。
针对以上变化,在2006年作文备考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确立以下三个方面的意识:
一、审题意识
话题作文审题审什么?这需要回到话题作文的构成上。众所周知,话题作文是由提示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三个要素构成的,那么,话题作文的审题也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三管齐下”,全面审视这三个要素。
从功能上说,话题作文的三要素个不相同。提示材料主要是起引导的作用,它是写作的一个由头,甚至有时它还是一个例子。因此,审视提示材料,就是要明确我们的文章到底要写什么内容。话题本身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既是我们写作的方向,也是写作不可超越的范围,同时又是写作切入的角度。所以,审话题本身,就应该从方向、范围和角度等方面加以认真思考。而写作要求则更具体,明确要求、遵循要求,可以确保我们的作文不偏不倚、中规中矩。
相信在今后高考的话题作文中,审题意识、切题意识会越来越得到加强,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工夫。
二、角度意识
话题本身就是十分宽泛的,但宽泛的作文却很难“出彩”。有很多同学在平时作文的写作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泛泛而谈的现象,充斥文章的是那些空洞无物的内容,仅仅就是围绕话题东拉西扯,而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切入角度。因此,在话题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审题之后,还要讲究角度,强化角度意识;只有讲求切入的角度,文章才有可能避免空泛;换言之,角度意识是避免作文步入空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出彩”的重要因素。
角度意识,是显示话题作文“实”与“空”的分水岭。“小切口、深层次”是话题作文角度意识的最好体现和价值所在。因为如果我们的作文没有一个较小的、具体可操作的切入点向前延伸,那么我们的文章就势必会流于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因此,在审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强调写作时切入的角度意识。新颖、小巧,具体、实在,是角度意识应该追求的目标。在选取具体的切入点时,我们应该根据命题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剖析,由大化小、适当转化,并在此基础上有所选择,找到一个具体可操作的切入角度。
三、思辩意识
理性的思考、辩证的分析,应该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纵观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命题材料、话题的设置以及各省作文评分标准执行的情况,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的理性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正日渐受到重视和青睐。
从命题人设置话题的意图和导向来看,引导学生对某一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辩证分析也日渐加强。像2005年全国卷的“位置与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思辩色彩的话题。如果我们仍按照直线思维或是单线思维,拼拼剪剪肯定写不出象样的文章来。从各省作文评分标准执行的结果来看,近几年出现的高考优秀作文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像那些以古代文学作品或史实等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进行逆向演绎的文章,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文章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学生理性思考和辩正看待问题的能力,因而也就能够脱颖而出。
(崔国明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