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个性构建真实
2006-07-06张科芳
作文是语文课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否表现个性是作文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但由于受传统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过去我们在进行指导的时候,给了学生太多的似是而非的“理论”说教,这些“理论”实际是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散,使得学生在习作中举步维艰,束手无策。学生视作文为一种难以逃避的苦差,虚假成为他们习作的一种习惯。他们甚至不知道怎样才能说自己的真心话,怎样的语言才能确切地写出自己眼里,心里的真实?因此,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写生活、显个性,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关键。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曾尝试着个性化作文教学,并做出了探索和实践:
一、少束缚,唤起个性化习作的热情
作文是评定学生知识、思想、语言等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在考试作文中有什么“闪失”,就一味地要求孩子规规矩矩地写符合老师心意的作文,哪怕违背学生个人意愿也无所谓。目前作文的命题中是少不了《我的好》之类的题目的。教师往往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用一件事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好品质,字数不少于×百字。然后又进行一些所谓的“技巧”指导:确定了你要写的人物后,先可以描写这个人的外貌,再选择一件好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来反映他(她)的好品质。指导末了,还要加上一句:“当堂完成!”此时,学生抑制住所有淘气和贪玩的细胞,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堂里,开始想一个好××。但是,绞尽脑汁,还是没想出来。为了迎合老师所强调的习作要求并能当堂完成,学生不得不去捡拾所谓的“好人好事”,只好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编一个“假”妈妈、“假”爸爸,甚至是个“假”老师来交差。这种不为需要,不为交流,不为展现个性的习作,怎么不将孩子们习作热情消磨殆尽?遇到这样的习作题目,其实,我们不如放低一些作文的门槛,给孩子的习作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由。首先,我们的习作题目不是当堂布置,也不要求当堂完成上交,而是提前布置相关主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采访,研究。其次,我们可以淡化一些命题,不必一味地强调“主题正统”,强调“好品质”,不如改成《我的》。如学生想写《我的妈妈》,就让学生细心观察妈妈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再访问爸爸、奶奶、外婆、邻居、同事等,进一步了解妈妈的个性特点,然后让学生在大范围内自由表达,允许他们的直率甚至是鲁莽。没有字数、结构、文体、章法的限制,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真实地亮出个性化思想,写出一个真实的妈妈。从这样的文章里,我们会惊喜地看到孩子的欢笑、嬉闹、赌气、撒娇,感受到孩子稚嫩而可贵的思考,聆听到童心欢快的跳动。
二、品生活,积淀个性化的心灵感受
如果把作文的过程看作是植物的“发芽开花成熟”的过程,那么充实多彩的生活是习作的土壤。生活有多广阔,作文的空间就有多广阔。儿童的生活妙趣横生,有着无法预约的精彩。可是许多孩子都让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如过眼烟云,有的甚至熟视无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关心生活,亲近自然和社会,指导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去“摄取”生活镜头,用聪慧的耳朵去倾听生活,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生活,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细心地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品味生活的“原汁原味”,积淀生活底蕴。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天地里尽情抒写的积极性,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春天,我组织学生去找一找“校园里的春天”,学生兴奋地找,尽情地说,最后写成了抒情小诗,编成了童话故事,记下了点滴随感。印度海啸发生后,请学生根据收看(听)的有关新闻,写写自己的感受;针对校门口交通拥挤建议学生向镇长写一份建议书;还有那惊心可怕的“麦沙”、2008奥运吉祥物“福娃”等都是写作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不是不会写作文,主要是缺少生活体验。一旦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就能写出连老师也惊叹的作文。
三、巧想象,催生个性化习作的思维
如果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那么想象就是习作的灵魂。每个人看到的生活可能是一样的,每个人写出来的生活却应该是不一样的。学生神思飞动,浮想联翩,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不一般。因此,想象力的培养,对于情感激发、思路开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即兴因素来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年冬天,天降瑞雪。清晨,我看到学校花坛里的梅花已在风雪中绽放,便蹲下来细细欣赏。突然间,我生出一个念头:何不带学生来一起观赏?于是,我招呼孩子们来到花坛边,“同学们,对着梅花,你想说什么?”与梅花面对面,三年级的孩子们的联想竟异乎寻常的丰富:
生1:什么时候树上绽开了这么多的梅花?难道是我们的欢声笑语将它从梦中惊醒?
生2:梅花妹妹醒了,她打了个大哈欠,吹出了阵阵清香。
生3:梅花妹妹骄傲地站在枝头,一定是在和雪花姐姐比美。
生4:说不定梅花妹妹在跟北风婆婆说悄悄话呢?
生5:不,她站在树枝上抖动着美丽的裙是在跳芭蕾呢!
生6:这小小的花苞真像白白的苞米花!
学生的想象力和他们独特的视角是我们所预想不到的。想像催生了新鲜、奇异的思维,驱动了个性化思想的外化。想象使学生习作的思路更加敏捷开阔,内涵更加丰富多彩。我深信,这样的指导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更富有灵性,也生动得多。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想象资源。或挖掘其言虽尽而意未穷之处,加以拓展延伸;或化抽象的哲理为具体生动的形象;或角色转换,再造情景;或看课文插图想象写文。教完《鸟的天堂》可写想象文《我游鸟的天堂》,游玩的季节、时间、方式自定。教学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出诗中所呈现的情景。教《小珊迪》一课时,可抓住“一辆马车把他撞倒,又从他身上轧过去……”体会马车主人的嚣张跋扈、冷酷无情,展开想像,写下《小珊迪被撞倒了……》。
四、重积累,熬制个性化的语言卤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要使学生的作文语言变得如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像学生的面庞一样具有个性,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首先,“反复吟咏”和“博览群书”是熬制个性化语言的基础。新课程教材入选的文章,文质兼美,特别是他们的言语更具有鉴赏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忘情地读,直读得有滋有味,如饮醇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里获得语感,并将文中的经典言语“占为己有”。但是,如果一个学生除了课本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么他在写作时也难以左右逢源。因此,我们在主张“反复吟咏”的同时也强调“博览群书”。从学生的情趣出发,推荐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神话传说、儿童小说、诗歌等,引领他们走进文学的殿堂。鼓励学生订阅报刊,班级成立图书角,将同学们好的报纸、杂志、书籍等放到书架上,让学生自由阅读,并向家长建议给孩子一枚“×××藏书”的印章,让孩子在家庭中拥有自己的书橱。其次,生活也是熬制个性语言的广阔天地。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具有强表现力的谚语、俗语、俚语、歇后语,甚至是从电视上,广播、网络中汲取的语言材料,让它们也成为语言宝库中闪亮的珍珠。
作家孙犁曾说:“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储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在求学阶段,学生的言语仓库积淀了大量的言语,获得了语感,他们的语言自然有了自己的创造和个性色彩,如:
“我的情绪时好时坏,非天气预报所能预报所能探测。”
“我的‘球迷爸爸,可是百分之百的,绝对不添任何‘防腐剂”
“我好想知道这只猫是公的,还是母的,我想妈妈应该知道吧”
五、常激励,保护个性化的习作价值
学生每次作文或思如泉涌,或搜肠刮肚,但都投入了自己的一份努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可见得到别人的赞许是人的一种需求。对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能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作文批改时,我们要把眼光放低一些,设身处地想想孩子们的阅历和程度,多挖掘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对那些不装腔作势,富有个性的作文要舍得给高分,对一类立意不“正统”,但抒写真实的作文,我们要用智慧和理性去鼓励,善待孩子的想象,保护学生的个性价值。我们说,鼓励水平不高的习作,不等于说谎,而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习作看作是“半碗水”。不利的评价是:“怎么只有半碗水?”有效的评价是“你已经有半碗水了。”因为这“半碗水”是一个事实,他不会因你的贬低指责而增多。所以,作文评语要坚持“以鼓励为主,以写优点为主”的原则,该赞赏的则要“旁若无人”地大加赞赏,不遗余力地热情鼓励,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用得好。当然评语也绝不能一味地肯定,不只是只有表扬才是激励,如实地、有分寸地指出不足,也是激励的一种有效措施。
著名诗人艾青说:“各种各样的花,都有他自己的模样”。个性化作文体现“人之本色”,“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你不是我,我不是你。”就让学生用童心童言去写童趣童真,用个性去构建真实,在习作中尽力展示那个与大家不一样的自我。
(张科芳 浙江省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