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撞开一条作文教学之路
2006-07-06丁陶蓉
生活是写作之源,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在生活中获取可观的写作素材,实在太难为他们了。生活贫乏是学生面临写作的最大困境。没有具体丰富的生活体验,渴望他们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很多时候只能是老师的一相情愿。但缺乏自己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没有生活,远离生活,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生活中寻找感觉,来丰富内心的体验,加深对人生社会理想的理解。别人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即作品中的生活,媒体中的生活。近几年来,我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指导学生从课本读本和课外阅读中寻找灵感,积累素材,总结写作技巧,获得了一些经验。从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撞开一条写作的捷径。
下面就平时的作文教学谈一些做法。
要善于从阅读教学中寻找灵感。如果用心地阅读一篇文章,我们会发觉,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认识,尤其同样一篇文章,在每轮的教学中,总会产生新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把握其实就是创设最好的写作契机的时候。当课堂上突然涌现出新的感觉的时候,我会抑制不住的兴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写读后感,及时点评,赏析佳作。比如《祝福》一文,祥林嫂内心深处对两任丈夫的感情到底怎样呢,文中无一处提及。按理一个正常人不可能没有内心的波澜,可为什么祥林嫂内心最柔软的一角会或缺呢?经过反复的阅读,一学生写到:
“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就像一块化石,沉淀着女性深重的屈辱。如果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意义上决定于对女性的宽容程度,我们不难看见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一直作为受损害的对象存在着。观念决定了女性的生存状态,这并非是女性内在驱动追求美好生活的观念,而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作为依附的存在的苛求。当男权越是野蛮的状态,女性越是处于地狱之中。外部境遇的恶劣,使女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粗鄙生活的抗争中,内心世界被外部的力量挤兑,风化。女子对爱的梦想常常通过家庭来实现的,祥林嫂别说爱,就连最起码的捍卫自身的尊严的机会都被野蛮地剥夺。”
另一学生认为:
“文中无一处提及她对两个男人任何生活场景的美好回忆,是不愿回忆,还是根本未曾有过这样的生活呢?在那个时代婚姻本是女人唯一的归宿,而婚姻在祥林嫂的心中没有温情的回忆,或者说这种回忆故意的空缺与祥林嫂为捐门槛赎罪,害怕死后的归属构成更强烈的悲剧感,生前或缺的却成了生命的死结,死后还要为灵魂寻找归宿。生前受尽蹂躏,践踏,渴望辛辛苦苦的劳动所获能够对命运做最后一次彻底的反抗,无奈还是赎不了深重的罪虐。这种对虚无的反抗,就像石子扔进暗夜的河里,被更大的黑暗吞噬。”
这两篇文章都从外部境遇的恶劣来谈祥林嫂不仅失去了此岸的幸福,连彼岸的精神救赎都被残酷的掐灭,从而看出时代的最最黑暗之处。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将这类灵感用讨论的方式结束,如果写成读后感容易使学生加深文本的阅读,同时激励了学生深刻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而且这一类经过深思后的表达远远超越了口头即兴表达的质量,能够更深刻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像这样的写作训练,每一篇有自己独到理解的文章都可以进行。文章有争议的地方,阅读的空白点,感情的触发点都可以成为写作指导的有效途径。
要善于从阅读教学中积累素材。在话题作文写作指导时,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境是没有素材,干巴巴地引用,陈词滥调,千人一面。而课文完全可以成为寻找素材积累同一话题的素材的宝库。
素材积累可以按主题归纳式进行。一册教材学完之后,老师们在复习课本的时候,往往孤立地一课一课做练习,其实这时候认真地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归纳,就会惊讶地发现课本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话题写作的素材,多角度,多层次,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而且学生已经学过,再加整合,便是一篇好文章。比如高中语文第三册有多篇诗文涉及秋天,柳永的《雨霖铃》一诗写在“寒蝉凄切”的清秋季节与恋人分别,情到深处无法自抑,秋天成了离情的广阔自然背景。白居易在“枫叶狄花秋瑟瑟”的浔阳江头巧逢琵琶女,一抒遭贬的块垒。杜甫的《登高》将自然之秋人生之秋时代之秋融为一体,忧愤深沉,是悲秋的大境界之作。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指出了古人悲秋的深沉原因。再联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秋天在革命豪情万丈的青年革命家笔下,成了另一派盎然的生机和抵挡不住的自信。将它们加以归纳,可以“我读秋天”为话题,写出自己对秋天的理解。
一学生写到: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在此透露着避世的想法。文人对世界总带着幻想,但现实就是现实,现实与幻想总是存在落差,这落差对文人无疑就是一种折磨了。避到何处文人心中自有一片圣地,圣洁的,闪烁着思想和人格的荧光。王维找到了一座山,与其心中的圣地的某些相似使它成了王维思想的载体。这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此美景,何不纵情一回呢?在秋天的山中,又一个“遁世”者形象油然而生。但秋天仅是一个引子,以其特有的深厚使悲愁扩大。与之同朝代的杜甫,面对秋天,显得更悲更苦更惆怅。这时唐王朝在走到辉煌的颠峰后,也无法摆脱盛衰的循环。民族的痛,个人的苦加倍地压在老人的身上,面对秋天,他登高一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悲痛的气势有如长江,这秋天似乎依然带着盛唐宏大的气象,而历史已注定了衰落。
这里她指出《山居秋暝》中秋天的景象只不过是王维隐居思想的一个载体,然后联系杜甫的悲痛,指明秋天的寓意。这样的解读既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概括,又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也可以结合《我与地坛》《巴尔扎克葬词》《五人墓碑记》《我为何而生》等文章,以“生与死”为话题讨论生命的价值。可结合《我与地坛》《项脊轩志》等文章指导亲情文章写作。可结合《山居秋暝》《归园田居》《登高》《蜀相》《书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漫话清高》《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谈谈中国文人“出世与入世”的情怀。也可结合《卫风·氓》《邶风·静女》《孔雀东南飞》《雨霖铃》《我为什么活着》《祝福》《致橡树》等等谈谈中学生的爱情观。
要善于从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技巧。
各种文体的写作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很好的技巧范例。老师在解读文章的时候往往从内容上加以概括和评价,其实写作技巧的归纳非常重要。这种技巧的归纳并非是仅仅知道作者使用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教学生去模仿。比如,写景片段的训练,学生往往无法安排好写景的层次。这可以借鉴《故都的秋》,老师指导学生总结,会发现文中写景的几个片段可以概括出一些共同点。都是总体感悟加上描写加上人物活动再加上感悟,描写可以从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方面进行,也可以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也可以按“远近高低声色人物”的次序来进行。感悟可以议论抒情联想引用等。这样一指导,学生明显感觉到写景可以从何入手。比如,引用手法在文中的使用可以借鉴《珍珠与泪珠》一文,细节描写可以借鉴《项脊轩志》。事例分析可以借鉴《漫话清高》。
至于文章的结构,完全可以从课本中模仿。最简单的总分总结构可以仿《我为什么活着》一文,类似于画面式组合的并列结构,学生最容易仿写的就是《珍珠与泪珠》,而且泪珠与珍珠的寓意又是通过层递式的结构来安排的。
所以一篇文章可以用来作为阅读的教材,在认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完全多开动一些脑子,从最熟悉的教材中完全可以寻找到最有用的价值。并非近处没有风景,只是我们不善于多费一点心思而已。
(丁陶蓉 浙江苍南钱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