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比较中创造阅读新天地

2006-07-06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文章学生

茅 凌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故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配合研究性学习,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一系列的比较性阅读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大意,是有一定帮助的。

一、辨词寻意

最基础的比较性阅读是词语的比较性辨析,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精确地体悟作者用词的精妙,把握作者笔下所塑造的形象。在课文的练习题中,这一类练习题的设置是比较多的。

比如新教材中,《荷塘月色》练习三:

将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互相连接)的叶子。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薄薄的轻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5.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远近高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样的题目,就是要学生采用比较性的思维方式来体悟用词的精妙。比如,以叠词“曲曲折折”“田田”和“曲折”“互相连接”比,既表现了荷塘的广度、荷叶的密度,又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以“浮”和“升”比,把握“浮”字所表现的“雾的轻飘状态”。可以说,离开了比较,就不可能精确地感知作者的体物之精微,用词之精确。

经常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表达魅力,增强学生对这些词所描摹的对象的感受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考试时,有些题目,虽然在题目的形式上无此要求,但就解题思路来说,用的还是比较性思维方式。

且看下面一道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这是2005年上海卷的题目,如果学生已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比较性思维,他可以立刻想到,“瀑布”一般是用“冲下”一词的,现在李白用了“挂”字,那么,“冲下”与“挂”有何区别呢?这么一想一比较,考生可以非常轻松地发现此字的优越处: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所以,就赏析来说,比较性思维实在是一种常用且实用的解题思维方式。

二、辨句求法

在词语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教师更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深入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学习一些优秀的作文之法。从比较内容来说,比较可以是同类型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是异类型的比较分析。

在讲《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中虚与实的写法,我与学生共同找了一些写愁的诗句,大家一起研讨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虞美人》)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群玉 《雨夜呈长官》)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江城子》)

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贺铸 《木兰花》)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青玉案》)

春去也!满江万点愁如海。(秦观 《千秋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武陵春》)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 《虞美人》)

通过对比研讨,学生不禁惊叹于古人写愁的种种奇思,“愁”有重量,有高度,有深度,但总的说来,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言喻的内在心愁。这样,对于什么是化虚为实,学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而且在作文时,有时也会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手段。同类型的比较性阅读,相当于短时间内的高密度轰炸,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从教学效果来说是比较好的。

而在讲化实为虚的手法时,我则采用了异类比较的手法,首先,我举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例子,然后,我把最后一句稍作改动,“今夜月明人尽望,秋思落在王建家。”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同时学生也在笑声中体会到了此诗用虚笔的妙处。如果不用这种方法,一味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我想学生是很难体会此诗的“蕴藉深沉”。

同样,在讲《雨霖铃》时,我也采用了这个方法。我一直在想,如何让学生理解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那一份沉痛,那一份悲凉,那一份含蓄。恰好,琼瑶的《烟雨》中有一插曲《离别的车站》,于是,在上课的时候,在把原词读了两遍之后,请一个学生唱了一遍《离别的车站》:“……我的眼泪在泛滥泛滥……”,然后,我请学生谈谈他们对一词一歌的看法,原来比较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说爱柳永的,有说爱琼瑶的,而含蓄与直白之分,古典与现代之别,学生通过讨论有了比较直观而清楚的印象。

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兴匆匆地继续找与“泪”有关的古典诗词与现代歌词,比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谁的眼泪在飞”等等,搞了一次古典诗词与现代歌词的欣赏活动。这种活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技巧的比较性分析,而是一种专题性的比较性阅读,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比较性阅读是促进高中研究性学习极为有效的一种手段。

三、辨文思境

在比较孤立地学习一篇篇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可以商定一些适合于开展比较性阅读的专题,这种专题首先可以从同题材文章的比较分析开始。

比如,在第三册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就开展了这样的一些专题比较阅读。其中一个是“别”的专题。因为这一册课文中,有缠绵精致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有委婉含蓄的柳永的《雨霖铃》,还有豪放雄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哀婉凄恻的《孔雀东南飞》等,再加上以前初中学过的《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相对而言是比较丰富的。对于这些同题材文章,可以从风格、语言、表达技巧等不同方面分析这些送别之诗,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的送别、赠别之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除了“别”之外,第三册还有大量写“秋”的文章,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一剪梅》、《声声慢》,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郁达夫的《故乡的秋》。古典文化中有“秋士”一说,因此,开设一个“秋”的研究专题也是一个不错的设想,可以让学生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灵,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

除了这些传统的同册同题材专题研究外,师生更可以打破教材册数的限制,开辟新的比较性研究专题。

比如,关于中国文人的梦想、追求的研究专题,可由这些文章组成:《荷塘月色》(第一册),《故都的秋》(第三册),《归园田居》(第三册),《梦游天姥吟留别》、《山居秋瞑》(第三册),《桃花源记》(初中),《我的空中楼阁》(第三册),通过这些文章,可以瞥见中国文人的千古梦想——对现实中不存在的桃花源的永恒追求。通过这个专题的比较阅读,学生们也比较深入地了解了田园、山中等一些意象的象征意蕴。

再有,关于女性悲剧形象的探讨研究:《氓》中的弃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以上第三册),《祝福》中的祥林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雷雨》中的鲁侍萍,《窦娥冤》中的窦娥(以上第四册)。在比较了那么多的不幸的女性形象之后,学生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更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悲剧不仅是一种社会悲剧,也是历史悲剧。从历史反观现实,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不啻为极好的教育。

春桃妖艳,秋菊坚贞,牡丹艳丽,梅花素雅,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文的字词教学,针对文章内容、情感、主题的理解,适当地开展一些比较阅读、分析,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升对作品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都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而对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则更是事半而功倍。

(茅凌 浙江省余姚四中)

猜你喜欢

文章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