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2006-07-06白明华
教学设计是本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兴起的一种教育技术,80年代介绍到我国。目前世界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趋向深入,有的国家还成立了教学设计公司,而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这与教学设计不良不无效果关系。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精心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必定良好。所以说要改变目前“语文不景气”现象,语文教师就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那么什么叫优化呢?其含义为:清晰、趣味、热烈、奇异与和谐。
一、教学设计要清晰
一堂课的清晰是指两个方面:作为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清楚,课的重点难点要清晰。教师要让学生清楚这堂课应该了解多少、懂得多少、必须学到掌握多少。师生之间透明度高、清晰度高,而不模模糊糊,其效果必然不差。例如:《游褒禅山记》,如果要学生掌握“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可以在黑板的右上角写“记叙、议论”,做到“安民告示”,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接着用肢解法,让学生集体朗 读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部分,也可叫一个有朗诵水平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抒情与议论。然后默看三个小故事,来理解记叙,再阅读全文让学生议论出记叙文中这三者的关系:必须以记叙为基础,抒情、议论为突出中心服务,起到感染读者、升华主题的作用。最后让一个同学口头讲述自己游历中的真实经历并有所感叹,然后为自己的经历配个叙事性的开头、议论性的主体和叙事性的结尾。这样学生在课内就完成了摹仿——迁移——创造的过程,掌握了记叙、议论。当然由于各人的理解水平,原有基础不同,掌握的程度也会高下不一,但是这二者是清晰的,知识也学到了。
其次,教材内容可用板书做到清晰、简洁明了:如《雨霖铃》用对比形式的板书。
留恋 不想离别 主观
由这一组矛盾将离别推向高潮
催发 必须离别 客观
二、教学设计要有趣味
在信息传递迅速、知识爆炸的今天,科学的进步,让人目不暇接。而语文教材的,又“古董”味较浓,学生们远离书中的那些时代和作者,因此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鉴于这些情况,语文课要上得饶有兴趣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教师自己有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钻研问题。”例如:中等职业技术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的节选。许多同学告诉我早就熟悉这个故事,初中时就看过简易本。面对此种情况,我一改常规教法,设计从上课的形式出“趣”。由于男生观察粗线条不仔细,描写能力差,因此我设计的题目为《同学们初进东方学院》,集体创作,各组由一男同学表演,允许合理想象,适当增添情节突出中心。然后大组评议:谁演得好,哪些地方演得好,为什么……结果这堂课生动极了,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的手法得到落实。个别同学还加上了社会环境,添加了东方建筑泰国宫殿式描述。
从教材内容上找出“趣”。在教美国作家马丁·路德·金的大型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都有什么梦想,同学们说了许多:当科学家、医生、教师、飞行员等。再让同学们谈谈实现梦想的过程都有什么感触,大家又说了许多,同学们都很失望,觉得梦想终归是梦想,但他们从中也悟出了一定的道理,懂得了要想实现梦想一定要付出努力。又谈了一些小小梦想实现后的喜悦与没有实现或正在努力过程中的烦恼……然后导入新课,看看马丁·路德·金是怎样畅谈他的梦想的?美国黑人又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他们是如何来实现梦想的?美国黑人又是怎样为获得和平和自由而奋斗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开动脑筋,就能找出文章的亮点,课就有趣多了,缩小了时空,理解课文就不难了。
从教材的题目上引出“趣”。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故设悬念:上课前先问一个题目,树到了秋天,树叶将处于怎样的状态? 有的同学们说:树到了秋天,树叶都枯黄了,有的同学们说:树到了秋天,树叶都落尽了。接着老师说:“对,树到了秋天,树叶都枯黄了,但是没有落尽。”同学们都觉得奇怪,怀疑老师是否讲错,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题目“最后一片叶子”,不信请大家看这篇课文。看时请学生从课文里讲出本文的叶子为什么没有掉下来,为什么剩下最后一片叶子?学生觉得好奇,就这样拉开了教学的序幕,学生带着好奇看书,效果极佳 。又如《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素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愁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入课文,我说:六月的西湖莲叶满 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华校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一种风韵呢?由此,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接着我用低缓而委婉的语调将全文朗读一遍,学生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 ,去欣赏作品描绘的素雅朦胧的景色,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沉浸在散文所表现的意境中。这时,教师 、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兴趣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热情,从而增进学习效率。
三、教学设计要热烈
教学设计热烈是指活跃的教学气氛。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授、答疑,学生欢快愉悦地倾听。讨论热烈,情绪激昂,人人参与动脑动口。例:林剑华的《闽中桥梁甲天下》的分段,有同学说一、二、三自然节为第一部分,一部分人反 对,说一、二为第一部分。文章最后又有分歧,有人说最后一节是一部分,有人反对,认为最后两个自然节为 一部分。通过争论分析然后得到清楚的答案。又如鲁迅的《阿Q正传》,有同学问“阿Q是好人还是坏人?”通过看书讨论,学生自己把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作文评讲也可用此方法。教师要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争论,加强学生对写作上一些抽象性理论性的知识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热烈、活跃,才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兴趣盎然。当然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要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分析概括,提高思维的质量。不然就是热热闹闹一场空。心理学研究成课表明: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弛。这就要求教师巧设45分钟,做到动静结合,张弛相兼,从而始终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谱写课堂教学的优美节奏。
四、教学设计要奇异和谐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具有和谐美,也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有序,犹如一幅画,色彩、线条、形体都要融为一体,达到协调自然,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如一首乐曲的旋律,必须和谐才能动听。但只具有和谐而无奇异并不是真正的美,和谐之中的奇异往往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例如:断臂的维纳斯女神雕像,艺术家和鉴赏家们并不愿去修复和无法修复它的原因,也正是奇异与和谐在这座雕像上交相辉映,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美的境界。唐朝诗人杜甫终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艺术,俗话也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些都说明了奇异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语文课堂教学如无和谐只有奇异,会失之于杂乱无章;而只有和谐而无奇异,就会显得平淡、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学生感知奇异的触发点和契机,是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
《项链》这课我曾教过好几遍,尽管我曾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听起来总觉得味道平平。后来,我就一反过去教学的顺序,即从线索的开端借项链——失项链——购项链——还项链——假项链这个顺序,而是从小说 的结尾入手。小说的结尾是玛缔尔德花十年的工夫,省吃俭用还清了巨额债务后,却出人意料地得知项链“是假的”,而她却为此付出了十年的艰辛。结尾是小说情节突起的异峰。我于是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惨淡经营的苦心,揭示这个奇异结尾所蕴含的内容。我启发学生发现结尾的奇特之处。这一提问作为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的触发点,由感知的奇异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再站在情绪澎湃的浪尖上去体味奇异结尾的内涵,这样大家兴趣盎 然,纷纷埋头去仔细阅读小说,寻找暗示这一结尾的伏笔的蛛丝马迹,从而进入深刻的思考。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千篇一律的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运动,而是要呈现既有规律但不呆板的波浪形,有时根据需要还可进行反常规的由终点到起点的反向运动。波浪形成涌起的奇峰浪谷,是课堂教学艺术最好利用的契机,奇异和谐相结合是使教学艺术达到更高层次的有效方法。
(白明华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