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多国语言的胡志明
2006-06-28李家忠
李家忠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参加革命后改名阮爱国,后为纪念将出狱机会让给自己的中国难友胡志明,更名为胡志明)出生在越南中部义安省南坛县黄稠村,一生勤于学习,通晓多国语言。其父阮生辉是个爱国的汉学家。在父亲的熏陶下,胡志明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汉学基础。后来,他到英国和法国从事革命活动,学会了这两个国家的语言。60岁以后,他又开始学习俄语。在胡志明通晓的多国语言中,除了母语越南语外,当以法语和汉语水平最高。
胡志明学习法语是基于爱国热情的需要。他17岁前往法国巴黎寻求救国道路。当时没有条件到正规学校学习法语,便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经过了一个刻苦磨练的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和战败国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来自法国殖民地越南的胡志明在会前就以旅法越南爱国者的名义,向和会递交了一份请愿书,提出了殖民地人民的8项要求。但他的法语水平有限,只好请别人将越文翻译成法文。通过这件事,胡志明认识到,要想在法国和其他法语国家以及非洲的法属殖民地做更多事情,必须提高法语水平。在这方面,法国《工人报》主编给了他热情的帮助,鼓励他大胆给报社写稿,并告诉他开始时要写得短,甚至只写几行即可,说:“你怎样想就怎样写,然后我会帮你修改。”胡志明照此去做,每次把稿件送到报社,他都留存一份,等稿件刊登后,他便把报纸登出的文稿同原稿逐句对照,看看报社是怎么样修改的,再逐句进行纠正。就这样,他的法语水平迅速提高,直至可以为大报撰写长篇专稿。
1923年,胡志明用法文为法国《工人生活报》撰写了著名的长文《法国殖民制度罪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谴责了法国殖民制度,成为了一篇珍贵的历史文献。此外,胡志明还有意识地把一些中国哲理翻译成法文。
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广州的胡志明化名王达仁,应大会主席团的邀请,用法语在大会上发言,控诉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犯下的罪行,呼吁各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者。
同法语相比,胡志明的汉语水平更高。谨举几例。
胡志明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交往甚密,见面时经常是直接用汉语交谈。他还多次用中文给中国领导人写电文和便条。如1957年7月8日胡志明给毛泽东的中文电文说:“亲爱的毛主席同志:我于本月6日下午抵达北京,与中共中央政治部(注:越语中称政治局为政治部)同志们见面,今天8号上午往平壤去。敬祝您健康。志明电。”
胡志明还善于用中文写诗。1942年8月至1944年9月,胡志明在广西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他在狱中共写下了133首中文诗,后来收在诗集《狱中日记》中。《狱中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广西监狱中犯人的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更表达了胡志明的革命意志和高尚情操。谨举其中一首:
走路
走路才知走路难,
重山之外又重山,
重山登到高峰后,
万里舆图顾盼间。
胡志明出狱后登上高山,面对辽阔苍天,怀念国内战友,诗情突发写下了如下诗句
云拥重山山拥云,
江心如镜净无尘。
徘徊独步西峰岭,
遥望南天忆故人。
胡志明对中国的唐诗很有研究,经常借用其中的某些诗句,并稍加改动,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中方严厉批判苏联的现代修正主义。但越南领导人则主张要努力恢复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对此中方不无想法。1962年9月,彭真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越南。代表团回国前夕,胡志明举行晚宴为代表团饯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强调“越中两党、两国的关系是团结、团结、永远团结。”他特别引用了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加上自己的发挥说:“北京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行诗,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本人也荣幸地有机会当面听到过胡志明讲中文。1964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率团访问越南。我从外交部被借去为代表团当翻译。一天清晨,胡志明在越南主席府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又是第一次见到胡志明,十分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翻译任务。但胡志明同张鼎丞交谈时几乎全是讲中文,只是略带广东语调。我记得当张鼎丞谈到中国检察部门存在的问题时,胡志明用中文说,中国存在的问题,越南都有,甚至中国没有的问题,越南也有。胡志明还回忆起20世纪30年代他在中国上海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一些印象。他说,当时有些中国人受英、法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崇洋媚外,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外国名字。有一个人本来姓白,却要改为“怀特”(White),说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胡志明还多次利用不同场合,鼓励人们学习外语。他说:“学习外语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急躁。要连续训练和实践,培养自己生动、有效地使用外语的技能。”“如果我们每天学5个单词,那么100天就能学500个单词,6个月就能学900个单词。学会了900个单词,我们便可以阅读所学的这种文字的报纸。这样,我们要掌握三四种外语的愿望并不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