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习作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2006-05-30范增礼
写作是一项独立的创造性劳动,需要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写作能力归根结底要靠内在的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就是解决写作动力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作文创新?笔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浅见。
一、教师引导创新,激发习作兴趣
1.鼓励学生写生活札记。一开始,笔者并没有要求他们写什么内容,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约束,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或记短小见闻,或偶发感想。为了给学生们打开思路,笔者特意为生活札记开设了20个栏目,如:美丽一瞬、家庭记事、心灵独语、友情传递、读报有感、新闻点击、世事杂谈、人生感悟、网络文学、雅俗时尚、知识经济、心理健康等。札记交上来,趁热打铁,改完后立即拿到班上讲评,写得好的札记让作者自己念,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析。因为是来自身边同学的作文,具有可比性,于是有些学生就想:他们所写的那些事我也经历过,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呢?下一次,我也要争取念自己的作文。这样,学生从中产生了写作兴趣。
2.注意用心命题。文章的题目犹如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使读者耳目一新,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题好一半文”,正是对拟好题目的精辟概括。除了生活札记外,笔者也经常布置学生写作命题作文。笔者认为作文题目命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题目要让学生感兴趣,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给学生一吐为快之感,这样学生就乐于写。题目还要和时代生活密切相关,这样学生有东西可写,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如高一新生入班后,笔者为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就让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命题时笔者不让学生写《自我介绍》或《向你介绍我》这类题目,而让学生写《这就是我》这个题目,学生不但乐写,而且还能写得生动、有个性;新千年到来之际,高中生们无限憧憬,心情无比兴奋,笔者抓住契机让学生写一篇“跨越世纪”的命题作文,命题时笔者没让学生以《新世纪畅想》为题来写,而是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的特点命题为《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和《21世纪,想说爱你不容易》,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同学们抚今思昔,思绪万千,思路很快被打开了……
3.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笔者努力扮演以下几种角色:(1)一个有鉴赏力的热心读者。教师成为学生习作的热心读者,学生在写作时心目中就有了一个对象,一个可以倾诉、恳谈、交流的对象;就有了一种情境,一种被人注目和期待从而能激发兴趣、情感和表现欲的写作情境。(2)一个有深度、有文采的思想者。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境地,使他们感受到思想的光华和魅力,才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写作出现“质”的飞跃。(3)一个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知心朋友。作为老师,对学生习作中反映出来的种种情绪,不能熟视无睹、置之不理,而应或鼓励、或赞赏、或抚慰、或疏导、或交流,这样学生就愿写、乐写。(4)一个能给学生写出示范文章的写作爱好者。在进行命题作文指导中,笔者不揣鄙陋,常常亲自下水示范,或将自己发表在报刊上的同类文章介绍给学生。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使他们产生了要胜过自己老师的念头。
二、改革教学模式,激发习作兴趣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经历教师命题,作前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讲评等环节,这种程式化的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特别是经过作前指导这个环节后,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且过去的作文教学,教师大都沿袭教材的单元体例,满足于每学期的定额作文,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每次作文只剩下“知识——行文——讲评”的简单循环,从认识始,到认识终,既砍去了行文前面向生活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又割断了行文后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作文在学生那里,每篇都成了单纯的应试,行文处于突击状态,讲评成了作文的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不足,至多停留在抽象的认识上,怎么可能有实际能力的提高呢?基于此,笔者作了如下三点改革尝试:
1.改变程式化的指导模式
从来没有人怀疑学生作文需要教师作指导。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板书命题之后,立即进行指导。从审题、立意、取材到结构,一一明示。题旨唯恐不明,立意唯恐不高,取材唯恐不当,层次唯恐不清。写什么,规定框架;不写什么,反复叮咛。应该这样写,大声疾呼;不该那样写,语重心长。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兴趣荡然无存,思维积极性被束缚,创造性被扼杀。写出的文章多数雷同。描写人物外貌,大多是“水汪汪的眼睛,苹果似的脸蛋”之类。因此,对某一篇文章的写作指导,笔者主张“先写后导”。作文前不讲写法,不读范文,上课出示题目即放手让学生去写,写完后根据学生作文的具体情况再“导”。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被老师的思维所左右,作文才有新意,创造力才能得到培养。对某一类文章的写作指导,则主张“先导后写”。例如写人物描写类,怎样描写人物才能表现人物特点,要先“导”,“导”的方法是将写作这一类文章的思维规律、思维方法以及写作规律、方法技巧编成知识短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适时加以指导,让学生明确某一类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把作文批改教给学生
长期以来,初、高中语文教师按满工作量计算均教两班语文,有的还要兼做一个班的班主任。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感叹:“教两个班,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就是两座大山。老师们说,愚公移山,还感动了上帝派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山搬去又搬回,真不知何年何月有尽头”。叶圣陶同情地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教学中把“作文批改”教给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笔者让学生互改作文,教给方法,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批改中,学生从格式、错别字、标点、病句到中心、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等诸多方面考察审视,改得有模有样,眉批尾批恰如其分。教师适时给以指导,对写作及批语中的优点,有一点肯定一点。让学生有成就感,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写作的兴趣,每次作文之后,要张贴优秀作文和批改中写的好的评语。
3.引领学生进入第二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学生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教学中笔者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通过组织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竖起文学这面大旗,高扬人文精神,从内心深处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突破课内外的严格界限,形成课内外互补延伸,读写相长,听说齐上,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其突破口就是发挥中学文学社团活动潜在的教学功能。为此,笔者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筹建了“沂河风”文学社,并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具体做法是:(1)举办讲座,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2)阅读名著,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3)课外练笔,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此外,还开展各种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创新精神,通过评比、评奖、开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佳作出专刊、办展览、投寄报刊发表或汇编成册等多样化的途径,把写作活动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做出许多有益的尝试。
至圣先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新尝试,打破了过去语文教学被动、沉闷的局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的变化:激活了写作热情,培养了写作兴趣;丰富了作文内容,提高了写作速度;学生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增强,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范增礼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