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为教育”理念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2006-05-30孟庆梅曹海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2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师

孟庆梅 曹海生

随着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中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成为关键。国民素质的提高亟待教育水平的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与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无为教育”就是目前最具崭新意义的教育理念之一。充分理解“无为教育”理念并把它合理地应用于语文教育,意义重大。

一、教育观念之革新——“无为教育”

(一)“无为教育”,规律教育;“无为教育”,大有作为

老庄哲学讲的无为,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即按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既然按规律行事,无为就不会没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因此,无为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功无不成。《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就充分体现了无为之道。无为之道是养生之道,亦可谓教育之道。教育中渗透无为之道,便形成了一种思想和方法——无为教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

无为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的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在亲身体验中自醒地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升华和认识的飞跃。

由此,“无为教育”不是管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进入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思考和创造;不是规矩和约束,而是独立和自由;不是叫学生死记硬背别人的思考,而是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产生自己的思考并不断创造。最有教育艺术的是,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这可谓“不教而教”。

(二)“无为教育”是一种大教育思想

以“不教而教”为主要特征的“无为教育”反应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它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技巧,如何使教育魅力无处不在;研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即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开悟过程及规律。

“无为教育”充分体现了在实施任何教育的过程中都应体现出如下的特点:

1.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意图的隐蔽性。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意志转化为学生的意志,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于活化了的学生的主体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教育行为的自然性

教育渗透于学生生活之中,甚至就是一种生活,而不是远离生活。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学生在教师因势利导中提升生活。

3.教育手段的间接性

教师没有进行直接灌输和冲突式的说教,而是通过熏陶感染等方式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在“无为”中实现“有为”。这种间接手段往往更有力量。

4.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师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影响深远。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教学,自然,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上。因此教师示范,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而且要体现出思维品质和哲学高度,应既是学科课,又是哲学课,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启迪智慧。

5.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导演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

6.学习过程的体验性

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教育”就是使学生在教育情境中感悟人生、探索真理、感受智慧之美。这时的学习就是一种体验。

总之,“无为”与“有为”是教育的辩证法。二者的有机统一,把教育带入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

(三)“无为教育”是对人本主义教育的超越

人本主义教育片面强调学生内在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无为教育”超越了人本主义的教育。

其一,“无为教育”同样承认学生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无为教育”不只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还强调后天素质的塑造与培养;注重培养完善的人格,全面塑造学生各种优良品质,提高整体素质水平。可见,“无为教育”真正实践着素质教育思想。

其二,“无为教育”同样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同时强调学生潜能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学生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无为教育”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不过教师的教育意图是隐蔽的,行为是“自然”的,手段是间接的。教师主导作用存在于活化了的学生主体活动之中,并通过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发挥。可见,“无为教育”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是二者最完美的统一。

二、“无为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体验作品感性的形象、性格、情节、技巧和意蕴等——学生在感知、想象、意会、领悟中真真切切地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体验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也是无为教育的核心。无为教育反对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主张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自省地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升华和认识飞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体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好途径。

(一)学会阅读,需要体验

阅读教学是重视感受、体验、咀嚼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读进去感受、体验、储存;走出来整体地审视、质疑、推求;再进去体验、咀嚼、理解;再出来讨论、争鸣、补充,逐渐走向正确。可见,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的阅读;没有体验就不能真正地感知语言文字,不能理解吸取营养;没有体验,就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语文阅读教育终极的价值不是授人以鱼(知识),也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技能),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受教育者生存的需要;我们需要的阅读教育能全面地提升人自由发展的潜能。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性、综合性。它蕴含着说不尽道不完的与人类生命相关的思考与体验。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需要从“人”的基点出发,在回归人的生命本体上思索,用对话、体验、感悟,开拓更丰富多样的阅读空间,从而为健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做出探索。

(二)学会作文,需要体验

作文是写出来的,只有多写,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写,就是体验,一种审美体验,具体指生活体验、感情体验和语言运用体验。首先,只有生活体验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心态,他们的作文才得以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得自然,才能张扬出自我的个性。其次,情感体验是作文的灵魂。只有感情真挚,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的这段论述启示我们:作文教学,应当首先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将情感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再次,作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能让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并逐步形成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悟性、直觉、感受,其实质仍然是体验;体验语言就是体验一吐之后的愉快,体验遣词造句之妙,体验巧妙构思的魅力,体验创造的伟大崇高,体验……,可使学生的作文来自原汁原味的生活状貌和感受,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带有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带有对生活的精神感受。总之,在体验中探索,学习作文。

(三)学会做人,需要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环境在人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而环境、生活对人的教育作用是通过人的体验实现的。它通过学生的体验施教,不见学校、教师和教材,但处处又似乎是学校、教师和教材;使学生在一定的人生情景中,体验人的特质和人类关系,体验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体验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和按自己的标准评价别人的效应,体验理解和关怀人的情感。

综上所述,体验是情感的投入,是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没有情感投入,没有积极的人生追求,就不会有体验。教育要保证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创造的激情,就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在体验中学会学语文,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创造、提升人生。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得到对知识的真切体验,做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行”,“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三、“无为教育”在语文教育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任何新思想都要经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无为教育”也不例外。在将“无为教育”理念运用于语文教育的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它的效能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一)坚持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个性化为基础

教育民主化要求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一个主体地位上来对待,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围绕学生设计与实施;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它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今天和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观,实现教育人道化和个性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教育改革,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了教育民主化和个性化的旗帜,并以此作为教育走向新世纪的标志。人们提出了“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合作”等一系列具有民主色彩的口号,这表明了世界教育改革已把发展学生的个性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可以说,世界教育几经起伏,其重心开始转向了人的个性,终于把“学生的价值”、“学生的个性”置于应有的位置。只有实现了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才能保证“无为教育”的贯彻,才能真正实现人本主义的超越;才能把“无为教育”应用到各种教学中去,也才能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保证“无为教育”实施主体的专业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日益认识到教师在整个教育领域内的关键性作用,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应该是所有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自主性,成为教育教学方面的“临床专家”,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和学生在认知、情感、学习等多方面的需要。也只有教师朝着专业化方向不断迈进,才能真正为教育创新打下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这是需要不懈地努力的。“无为教育”是教育的艺术,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只有教师具有了完备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健全的专业情意,才能真正的实现“无为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无为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贯彻实施,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感觉、新的体验,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三)深刻理解体验教育是真正的创造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是学习者逐步获得感性认识的教育过程。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学习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模拟,它不限于教室,而更多的在教室以外的空间。

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致分为模拟体验与趋势体验。其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活动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更使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对现象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并将其转为行为的原动力。语文教育就是如此,但语文教育又缺乏知识的深度传授,所以只有将知识与体验结合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日本第15届教育审议会的第一次报告中,从培养“生存能力”角度,提出了体验教育的重要性。报告认为,在实际体验中,学生们“受感动”或“感到好奇”,能不断加深“为什么”的好奇心,从体验中学习实际生活和了解社会,认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通过处理现实问题而不断提高自己,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孟庆梅曹海生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