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
2006-05-26陈淼欲
陈淼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已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愈是如此,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深层问题表现得愈加明显。大学人文教育就是其中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在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的价值属性需要依赖于课程尤其是隐性课程来实现。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它能够提供多少可以转化为学生心灵的东西。在人文教育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人文课程的研究,尤其是其内隐性研究不能缺席。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怀化学院副院长,谭伟平教授的《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一书围绕着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所具有的内隐性特征展开研究,隐性课程是这本书的研究重点。
作者于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是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而这本书也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立项研究的课题成果。
该书在回顾了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历史和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后,认为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学科三足鼎立,是生成现代大学三大课程体系的基因。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体现大学教育质量和特色的三大要素之一。在今日的大学教育中,课程比专业更基本、更关键、更重要。
作者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类,力图在大学本科人文课程的特征及设置方面进行探索。作者认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构成大学总课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人文课程的作用很多时候是通过隐性方式来传递和保存的。显性课程是“硬课程”,主要是一种理性教育,它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骨骼框架;隐性课程是“软课程”,主要是一种非理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非理性能力,它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灵魂;隐性课程是大学里宝贵的文化资源,靠积累来不断丰富其课程资源,对于提升大学品位具有特殊的意义。
大学教育可以点亮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境界,给人以健康的精神,使之成为健全的个人和优良的社会公民。大学里的人文教育,担当着传承人类文明薪火、修补文明大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而人文课程无疑是人文教育的基石。相信作者对大学人文教育和人文课程的研究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多启示。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谭伟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2,15.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