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称与称职

2006-05-26周长春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6年5期
关键词:职称论文评价

周长春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透过朱淼华、晏才宏并非个案的现象,反映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那么,教师职称该如何评定、教师评价体系怎样才能合理,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三思的问题,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

“职称”与“称职”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名词。《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所谓“职称乃职务的名称,亦即任职资格的简称”。它是根据学术技术水平、贡献大小等条件进行评议呈报有关领导部门审批而确定的荣誉称号。而“称职”呢,则指“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再说论文,所谓论文就是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说理文章,而不是感觉的表达或事情的描述。现行职称评审制度中,没有论文就没有评审资格,这是近年来形成的“刚性”职称制度。制度产生伊始,对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发挥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近年来很多学校越来越强调科研,并纷纷提出要创办“研究型学校”,教师评职称、提级别都有非常具体的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硬性指标,对论文的盲目夸大、诱导和崇拜,使很多教师“重研轻教”,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对教书不感兴趣,挖空心思到处跑课题、遍地发论文,甚至干脆上网下载、剪切,有时不到一个上午的工夫,论文就出笼了。谬误所至,造成部分学校科研原创力下降,学术泡沫泛滥成灾,学术道德严重下滑。但是,从报道中知道,朱老师对科研非常认真,不愿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20年来不求闻达,专注于教育事业,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上,这是一种怎样高尚可贵的品质!

谁都知道,职称对于教师十分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做个称职的教师。当代大儒梁漱溟先生说得好:“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于个人不被发现这点上。”泱泱大国,如果每个教师都称职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中国的教育事业将会发展得多快;如果能够看到或发现教师个人的称职之处并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的教育事业将会发展得多快多好。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拥有相应的职称,而既已评有一定职称的教师就更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表现和相应工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名副其实。但是,有的学校部分教师,著作等身,但漠视教学,讲课水平低;有的治教不严谨,不愿任课,甚至出现无故旷教的违纪现象;更有甚者,有的中、青年教师居然于混得职称之后,不思进取,抱着混时间的观念,与此相反却有部分像朱淼华、晏才宏这样的“爱专业、爱教学、爱学生”的称职教师,因“述而不作或少作”而不能评上相应的职称,甚至被淘汰“下岗”,那么这种评价制度还有什么价值、合理性和科学性可言?

现在的职称既多且滥,多滥之中到处可见“南郭先生”的身影。长期的评聘不分导致职称在一部分人眼里成了“名”和“利”的象征,对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职称往往拥有一种“品牌效应”:评上了,名利双收、高枕无忧;评不上,世人白眼、社会不屑。在目前用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衡量人才之优劣,“职称”往往成了唯一的重要评价尺度。

诚然,职称是对一个人的学识、才能和贡献的综合评价。评定职称的关键是要称职,要货真价实,而不是要“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学校需要做科研,但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两者并不矛盾对立。温家宝总理曾两次指出教授、名师要进课堂,课堂就是教师的舞台。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欢迎程度、教学成绩就是教师活生生的论文和职称。评对一个人,激励一批人;评错一个人,挫伤一片情。教师职称到底该怎样评,教师的评价体系到底该怎样定,世人期盼着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门早日拿出科学合理的方案来。唯有如此,才能使像朱淼华这样“爱专业、爱教学、爱学生”的称职教师有相应合理的职称和待遇,才能抚慰九泉之下晏才宏老师抱撼的灵魂。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职称论文评价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