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回归感性

2006-05-20汪建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感性语感

思维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最早出现的一种与直观、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同形象思维不同,它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只有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谐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然而我们大量的语文教育却是理性的,教师纯理性教语文,学生纯理性学语文。结果是,语文形象被淡化,语文情感被稀释,语文直觉被斩断,语文想象被泯灭,语文灵性被扼杀。一言以蔽之,感性干涸。

如何让语文阅读回归感性,我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整体把握。

语文课文是个七宝楼台,不能把瓦也揭了,楼也拆了,分解得太多太细。钱梦龙先生撰文指出:“任何一篇范文,都是各种言语要素——文化的、文学的、文章的、语言的、文字的,乃至意识形态、审美趣味等要素的‘活的综合体。”这些都不见于部分而存在于整体之中,不应零打碎敲。新课标再次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把文本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具体”进行整体把握,也是我国传统文论的重要内容。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中指出,古人论文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通盘地人化或生命化的“文章”,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已被“打通”,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再现于读者思维活动中的“精神上的具体”了。

2.重视朗读。

好书不厌百回读。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身醉其意。朗读具有综合的效应,朗读是最能体现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主要方法。

(1)审美效应。汉语语言本身具有独特音乐美: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一唱三叹,方知其味。吟诵把无声语言化为有声语言,在感性声调起伏中融化了感情。 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

(2)语感培养。反复朗读可以便于记忆、积淀语感和美感。对记忆来说,朗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熟读,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渐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古人凡有所读之书,皆当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所以我们不要在学生朗读上吝啬时间,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读书。正如一首诗写的:读书声,从课桌的手掌∥鸽子一样的扑扇着翅膀∥一起飞出 ∥ 明净的窗棂,栖落在∥布满童贞气息的草坪。

3.结合艺术熏陶。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能的。

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

从学科角度来看,在我们的教学中,体现理性思维的课程已有很多了,如数学、常识、信息、科学等等,如果语文教学也理性化太多,那学生的感性思维当日益枯竭了。我们说自然社会科学抬起理性教育的一端,那么语文教育当有责任抬起情感人文教育的另一端。

(汪建平浙江杭州下沙二小)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感性语感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