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探微

2006-05-20王蓉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基础知识语文课程

自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建立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语文教学的任务基本落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两点上。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然而,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取消了“基础知识”的专门条目。一时间,关于语文知识的争论此起彼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知识的传授,系统知识的学习是形成语文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二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依靠系统知识,而是依靠学生语感的培养;三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不是要不要系统知识的问题,而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由此可见,现有的语文知识系统需要重新构建。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有且必须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知识系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与核心是知识体系。然而这一知识系统决不是停滞不前、静固、封闭的“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而应是具有新鲜血液与蓬勃活力的知识系统。可依据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这三个维度来重新审视、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体系。

一、该不该有语文知识系统

语文教学的知识问题,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难题。民国建立以后,由于语文知识的系统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学的国文教学中,开始设置了“文字源流”、“文法要略”、“中国文学史”等知识课程,于是,“文”和“知”相互分离了。从1929年起,不少人把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写成系列短文,或穿插编写在课文单元的前后,或作为附录集中编排在每册课本之后,供选择使用。从历史上看,语文教材有了知识短文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表明中国语文教育从开始起就有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的强烈意愿。

我们认为基础知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因为知识系统是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缺乏知识指导的语言学习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语言习得,其学习的进程通常是缓慢的,语言的运用是不规范的,甚至是浅俗的。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充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的学习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基础的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否则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今天,语文知识在度过了她将近七十年的时光后,终被稀里糊涂地淡化了。因为某些权威认为“母语的学习主要是靠感悟”,而又没有谁能拿出研究成果来证明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于是在这种“感悟”的潮流下,“不讲”或“少讲”语文基础知识便成为了主流意识。甚至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把谈“语文知识”,考查“语文知识”当作“落后”的事。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知识系统,还能成为一个严肃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学科”吗?

现实又是如何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温立三在其《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中提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忧虑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的语文基础受到削弱,部分学生语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所以面对语文知识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需要审视现有的语文知识,总结百年来国内外语文学习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体系,以指导语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新课程语文知识系统的建构

虽然我国在上个世纪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为代表的语文知识系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套系统显然已经凸现出落后和陈旧,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对其进行审视,取其精华,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建构。笔者认为语文基础知识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语文规律方面的知识。如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写作等知识。这类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教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知道组织语言怎样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怎样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即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类知识应该是语文基础知识体系中的主要方面。第二类是有关语文学习方法论的知识。如思维方法的知识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法论的知识。这类知识多为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学生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听、说、读、写的技巧,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第三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社会常识、自然常识以及有关情感、人生价值的思想内容的知识。这类知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有帮助,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祖国、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三块知识内容彼此联系,不可偏废,共同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并从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两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正确处理语文知识体系的若干问题

首先,如前文所述,语文课程应该有且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系统,还应重新构建它。但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掌握知识体系,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并非仅仅是知道这一静态知识框架。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能将此知识体系作为其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那么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的教学便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时不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词术语,而是要让他们形成运用这些知识的言语交际能力。我们教“比喻”这个修辞方法,不是让学生记住什么是“比喻”,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比喻”这个修辞方法。正所谓“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

其次,语文知识体系虽然建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语文知识是人的言语经验,是人在言语活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言语行为和言语对象反映的产物。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明确知识系统,使其具有完整的构成要素、清晰的层次结构、明确的内在联系和系统的内涵与外延,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使其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它应是一个具有动态生成性,有利于个体主体经验建构的基本框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外部知识只有与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后才能被吸收,对个体的行动产生作用。这也告诉我们判断语文知识的标准只能是知识在调节学生语言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功能,而非其他。

再次,想谈谈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一些想法。语文知识和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知识与能力割裂开来,似乎知识的完整性是教学内容的事情,而能力的培养则是由教学过程来完成的。这显然是一种知识、能力的二元分离论。其实正确的理解应是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即知识)上保证能力的培养,然后才是考虑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能力的提高。也就是首先是知识问题,合意的能力是要靠适当的知识来构建的。那些认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处于附属地位,片面强调多读多写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殊不知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语文知识基础之上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是‘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生活的能力。”这说明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知识做基础。知识与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

总之,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是语文知识体系。语文课程应当且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系统。人脑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它又有自己的结构。好的教育是让它记住最重要的系统性知识,并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是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并在言语实践中运用自如。

(王蓉蓉江苏省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基础知识语文课程
清律的基础知识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掌握基础知识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