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丑”形象的美育功能
2006-05-20姜山
姜 山
文学作品在塑造美好文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文学形象,这类文学“丑”的形象与正面文学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富有很强的艺术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文学“丑”形象,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一、感“丑”而知善
任何文学形象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成功的文学“丑”形象则会使读者感而恨之。如《药》一文中的康大叔是一个凶残的刽子手,“满脸横肉”、“眼光凶残得像两把刀”,身披玄色的布衫,散着纽扣,“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其外表甚“丑”;“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蛮横贪婪的语言,“这是色好的。色好,色好”的恬不知耻的吹嘘实在令人作呕;再有那一只手摊着,一只手撮着滴血的馒头的野蛮动作实在叫人憎恶不已。我教学时引导学生先感知其外表的丑,再认识其内心的丑,学生对反动统治阶级帮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厌恶憎恨感,从而激起对夏瑜等革命者的同情、理解,对华老栓夫妇的愚昧而悲叹,这正是一种善心。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分析的过程就是学生感情受到熏陶的过程,即是审美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
二、以“丑”育美
文学作品中的“丑”形象是生活之“丑”的典型化,具有较强的美学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类文学“丑”形象,教育启发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自身。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产生的时代背景:即十九世纪末,沙皇统治摇摇欲坠,镇压人民所造成的阴沉郁闷气氛,其卫道者死守阵地,仇视一切新生事物;其次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滑稽的衣着、行为、心理,理解其顽固专横、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的性格特征,再次引导学生认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正是即将灭亡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的生动塑造,一切因循守旧者的代名词,具有广泛的概括和极大的艺术力量。通过分析,让学生对人物产生嘲笑和憎恨,对新生事物的赞美和歌颂,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三、以“丑”衬美
美丑对比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方法,以“丑”相衬,美的自然就显得更美。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冲突中唤起正义感,在强烈的道德震撼中激发其意志,提高其品格,这就会起到很好的道德教育作用。分析周朴园形象时,引导学生理清作品展示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了解周朴园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种种心理变化和表演,认识周朴园的自私、虚伪、凶残、狠毒等丑恶本质,学生就会感受到正是由于周朴园的彻头彻尾的丑恶行径,“坏到不能再坏”才致使侍萍、大海等下层劳动者肉体、心灵的极端痛苦,使其悲惨生活显得更为悲惨。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激起学生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怜悯和同情,逐步养成除暴安良、扶弱济困,甚至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美好品质。
美的不一定是好的,丑的并不一定不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文学的“丑”形象,深入挖掘文学“丑”形象的艺术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姜山,贵州省仁怀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