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古典文学教学

2006-05-20王新彩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古人文学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物质上的追求似乎成了时下的风尚,人们以经济效益为标准来衡量物的价值,以此来决定人的取舍。人的物质生活日趋完美、充盈,而人的精神乐园在日趋缩小,几近灭顶之忧。作为知识殿堂的学校,对此已日趋暴露其无奈,对学生心灵的教育已愈显无力,这种状况在属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内的课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尤为突出。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的现代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古典文学即我国传统哲学、艺术乃至历史、宗教于一身,是传统文化最好的表现。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举反礼教大旗,砸碎旧的文化,创建新的文化,提倡白话式文学来对抗古典式文学,开创了文学通俗化局面。而同时古典文学并未绝迹,相反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各高校纷纷开设国文课,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造成数十年不衰的局面,后辈士子才得以窥其全貌,传播文化才得以延续。

时至今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驱使下,各实用学科愈来愈受重视,各高校课堂的设置也尽量适应时代要求,而各基础学科愈来愈冷僻,无人问津,学生也对之表现出厌倦、迷惘,这在古典文学中表现得很充分,纠其原因:

(1)古典文学属基础学科,并无多少实用性(即难以直接见其经济效益),而就业又以知识实用性为主,故古典文学缺乏就业吸引力。在一些学生看来,古典文学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不如一些实用专业如法律、市场营销、会计、经济管理等顺应市场的要求,多背几首唐诗宋词不如多敲几次计算机键盘,精于诗词审美不如擅书法、歌唱、各种球技,在这种趋势下,一些原本喜爱传统文学的学生也感到迷惑:古典文学的价值意义何在?因此而门庭冷落,有“昨日黄花”之

叹。

(2)就教师来说,薪水不高,为改善自身生活状况,有的兼攻其他热门专业,有的放弃所学,改攻其他专业,有的干脆改行。即使现有的专业教师中,其教学热情也远不如从前,尤其是青年教师。因而古典文学教学呈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状况。

针对这种现状,新时期对古典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古典文学尽量贴近时代、贴近现代人的心灵需求,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本身。为此,我觉得古典文学教学本身也有现代化的必要,确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中对内容应有所取舍,或有所革新,以符合现代人的欣赏需求,因此我认为古典文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古典文学教学内容的再认识

中国的古典文学,其内容反映的主要是封建时代的社会面貌,人文心态,和我们现代相比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差,它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但毕竟与我们今天的思想生活、精神、价值观有一定距离,这是客观存在的。

在教学中对此如何演绎和阐释是很关键的,如果仅仅依照文学史线索,对中国文学作叙述和评点,让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即使了解得再深,恐怕也无济于事。文化的继承关键在于它的内在价值,对中国数千年不断的文明来说尤为如此,古老而悠久的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古典文学特点是“缘情”,是“言志”,问题是它是什么样的情?什么样的志?我们今天又如何看待?在现代化的今天,身处古人的境地,我们又应如何表现?我个人认为,对古典文学内容可以从

两方面解读:

(1)抓住本质,弘扬民族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学从先秦至明清一个主要的精神特质,即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古代士人的喜怒哀乐大都源于此,或居庙堂或处林泉,充盈于他们心中的是一展报复,大济苍生的思想,向往的是名垂青史的荣耀。天下盛平时,则纵情写意;天下大乱,尤其民族存亡关头,则能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尽匹夫之责。这种数千年不坠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在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有其积极而深刻的意义,而这种精神又是通过文学这一形式而得到形象化的充分体现。中国的古典文学原本就是以社会中的人为中心,通过人来折射出社会的影子,因此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小见大,抓住主旋律,找出不同时代的共同点,既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们的过去,同时又启发我们的现在,指导我们的将来。通过对文学的发展,作家作品的讲析,找到古人与现代人相通处,让学生通过教学既见古人性情,同时又可见自我性情,达到古人与我性情毕现的境界。通过潜移默化,深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

(2)正确认识过去,指导当今生活。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士人奋斗史,充分展示了他们特殊时代的心灵历程,他们的悲喜、忧欢。可从文学的总体基调来说是感伤的,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以致走向失望,不得不吐出一声声的叹惋之音,甚至走向初衷的反面:与世沉沦,乃至不问世事,息隐山林。我们如何来看待古人的出世与入世,如何看待他们的积极进取与消极颓放,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影响。时至今日,甚至将来,我们仍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它们,此时我们又该如何呢?古人在失意时,或自我放纵,与世沉浮;或息隐林泉,纵情山水。但这是或出于对理想的执着,比如庄子说的“深根宁极而待”;或出于美化人生,把人生艺术化。但真正的原因都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信心。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生活呢?

二、寻找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效果的好坏,方法的适当运用至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是作家传记加作品评述的文学解释方式,一讲生平、二讲思想内容、三讲艺术表现手法的“三段论”式的讲授方法更是简单、千篇一律。这不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且这方法只涉及外在表象,不能深入内核真髓,难以揭示研究对象的真正面目。

当今的青年思维敏捷,思辩能力强,对问题喜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喜落入俗套,更不喜人云亦云,甚而喜欢标新立异,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真正要找寻的是心灵的归宿。如果教学仅仅局限于对原有东西的解释或评述,恐怕学生会昏昏欲睡。只有寻找到古人与今人的会意处,并结合现代人的心理、情感、欣赏习惯等特点,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对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才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方法既可按时序,又可按文体;既可用主题式,也可用专题式;既可用社会学方法,又可用心理学、文化学、美学等研究分析方法,来充分展示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就我本人的教学经验而言,较可取的是文体式和专题式。

三、拓宽知识视野,美化人的心灵

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最具体的表现,集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于一身。它内容广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它无所不包;文学的形式、风格,它几乎无所不备,尤其重要的是它无不显示一种美,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

在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应从多个领域,特别是艺术领域对文学加以阐释。与文学关系较密切的艺术如绘画、音乐、建筑、雕刻、书法;与文学关系较密切的哲学思想如禅、儒、道。文学的发展与演进和它们休戚相关,对它们如没有较基本甚至较深刻的了解,很难说对中国文学了解能有多深。所以我认为对文学的讲析应立足于文化史的高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让它们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去创造美,以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专门的研究;既要传授好知识,又要做好学生的楷模,要敬业、爱业,还要勤于业务,不断完善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古典文学要以新形象新面貌出现在21世纪,就势必进行改革和更新,虽然步履维艰,但毕竟是时代的需求和召唤。本文不揣浅陋,对古文学教学提出几点并不很成熟的看法,只求引玉之功。

(王新彩,河北省邢台学院南院)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古人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更正说明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重要启事
古人的过年诗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