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俗为雅的唐宋诗词佳句

2006-05-20赵连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
关键词:杨万里佳句通俗

众所周知,我国诗歌经六朝入盛唐以后,逐渐形成了“诗庄”的特点,即诗歌要“典雅”、要“庄重”,俗言俚语不可入诗,几乎已经约定俗成。然而这种和谐工整的高度格律化的结构方式和一套异于日常语言的高度典雅诗化的话语系统,又会使诗歌创作趋于模式化。当时的古人在创作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为避免平庸,在语言上追求通俗化、口语化、平淡自然的革新。唐代的一些诗人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注意向民歌学习,有意吸收民间的方言俗语入诗,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更是鲜明地提倡“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原则,即点化和运用古人陈言与民间方言俗语,力图使这些通俗的语言在高度雅化诗化语言的映衬下,产生新鲜感和刺激力,利用“体雅用俗”、“以雅写俗”、“自雅返俗”等多种途径,达到“化俗为雅”的目的,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至南宋诗人杨万里,更是创造出被称为“诚斋体”的白话诗,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仅撷取唐宋诗词中的几联佳句,与大家共同领略唐宋诗人们“化俗为雅”的艺术创新实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律名篇《使至塞上》的颈联,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王维奉命以监盔史的身份前往凉州宣慰立边将士,此诗即在途中写的。这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所著《人间词话》中称誉此联诗境为“千古壮观”。诗人捕捉住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几种典型的景物意象,精心锤炼出“大”、“孤”、“直”、“长”、“落”、“圆”六个形容词和动词,真切地勾画出混莽、苍凉、孤寂、奇丽、壮阔的塞外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苍凉,没有什么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为“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出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空旷,没有青山绿树,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感伤的印象,但紧接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兼画家的王维以雄健的笔触,毫不费力地勾出了这幅画面的基本线条:横贯画面的地平线与垂直线相交,弯曲的长线与圆形对映,将一个奇妙的诗境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嵌在这联诗中的“直”与“圆”二字,看似粗俗,却最精警传神,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它们与全篇的典雅语言映照融合,有化俗为雅之妙。

无怪乎曹雪芹在《红楼梦》四十八回中借香菱之口评述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有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这番话极其洞见,“直”与“圆”,正是王维精心锤炼出的一对“诗眼”,它们似无理而有情,似俗而雅,有极强烈的鲜明的视觉效果,如画龙点睛之笔,使全篇都活了。

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

这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七绝《乞猫》的三四句,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全诗 如下:“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诗的前两句意思是说秋天来了,自从家里的猫死了后,老鼠特别猖獗,它们要窃取粮食过冬,所以窥瓮翻盘,搅得人夜里睡不着觉,十分可恶。后两句说:听说你家的猫儿生养了几只小猫,我要买了鱼,用柳枝穿好,去你家聘请一只小猫回来。此联中“将”的意思是养、带,“聘”的意思是聘请、延请。“衔蝉”指猫,是当时的俚语。黄庭坚主张写诗要“以俗为雅”,而这首诗的语言浅显而通俗,明白如话,其中“鼠辈”、“搅”、“闻道”、“将”、“衔蝉”等,或是口语,或是俚语,都被诗人巧妙地组织入诗中,使诗显得诙谐风趣,亲切有味,增添了生活气息。难怪后来人陈师道《后山诗话》赞此诗:“虽滑而可喜,千载而下,读者如新。”吴可《藏海诗话》也说:“‘聘字下得好,‘衔蝉、‘穿柳四字尤好。”

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五律《发广州》的颔联。绍圣六年(公元1094)九月,苏轼被

贬赴惠州,途经广州(今属广东)时作,全诗如下: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三杯软饱后,(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一枕黑甜余。(俗谓睡为黑甜。)蒲涧疏钟外,黄湾落木初。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诗中写他在广州短暂停留时的生活感受,表达出一种处艰危而坦然的爽朗心情。

首联“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说自己虽离朝廷和都市越来越远,但身心仍感觉良好自如。颔联写他在广州能喝能睡,过得潇洒,惬意。作者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可知“软饱”和“黑甜”都是方言俗语。这一联“三杯”对“一枕”,“软饱后”对“黑甜余”,对仗工整,新颖灵活。苏轼此处将饮酒说成“软饱”,将酣睡说成“黑甜”,通俗明快,富于生活气息,并巧妙地组成对仗,从而活灵活现地写出他喝饱睡足、悠然自得的神态,真可谓是化俗为雅。难怪沈德潜在其《说诗啐语》中评价苏轼驾驭语言的本领时认为其“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日熔铸”。

夜深一鸟忽飞起侬不觉它它觉侬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绝《晚归再渡西桥四首》(其一)的后一联。此诗的前一联是“归近西桥东复东,蓼花舞路近西风”,写诗人在暮色中赶路归家,他的家在一条西桥的东面。

他走过桥时,瑟瑟的西风吹动着路旁的蓼花,田野笼罩在一片静寂中。忽然,一只受惊的鸟儿从草丛深处腾空飞起,打破了这宁静的画面。诗人从这极平常的生活小景中感悟到:

自然界的小动物似乎比人更灵敏,人无法看到草丛深处的栖鸟,鸟却能凭它的敏锐的听觉判断出人的来临,为预防潜在的危险而逃避飞去,正所谓“侬不觉它它觉侬”。杨万里作诗讲求“师法自然”,认为“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要擅长发现捕捉自然界的生机与动态,力图描写转瞬即逝、变化迅疾的景色,并从中发掘新鲜的情趣和俚趣,从而营造出幽默诙谐的氛围,这就是严羽《沧浪诗话》中所称的“杨诚斋体”。此诗即是一例,一“侬”字,既丰富了语汇,又增添了语言的通俗性与表现力,但杨万里并不是为俗语而俗,而是以俗写雅,在通俗活泼的形式中表现出他从自然中妙悟到的禅机理趣,因此他的诗在通俗中富于雅情雅趣,成为古代诗人中化俗为雅的高手,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几联佳句对于浩如烟海的唐宋诗词佳句来说,也许算不上最具代表性的诗句,但是古人对于语言的创新与锤炼实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赵连福,山东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杨万里佳句通俗
补成语组佳句
劳动最光荣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小说的通俗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拜谒杜甫草堂
佳句碎碎念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