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2006-05-20杨友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
关键词:字字行云流水虚词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苏轼曾评价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下面就这篇文章的抒情特点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1.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

从身份讲,十二郎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丰功伟绩。作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只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如叙家常,娓娓道来,作者的感情正是在这种絮絮叨叨的诉说中表达得曲折入微。从全文思路看,作者先写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两人从小都成孤儿,相依为伴,虽然未写具体的悲苦经历,但却可以想见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扶养两个孩子的艰辛,因此两人虽为叔侄而实乃患难兄弟,悲戚之情、痛惜之意,在叙述中从笔端汩汩流出。然后写自己为谋生,宦海沉浮,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佐徐州……汝又果不来”。自己虽多次努力想实现“相守以死”的愿望而终不可得,最后一次相离竟成永诀,铸成千古遗恨,追悔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又写十二郎的死因和死期,最后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全文悲起悲结,边诉边泣,在叙事中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情感,使抒情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让人读来不禁眼中发涩。

2.借助文言虚词来抒情。

不论在古文或白话文中,虚词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运用得巧妙,往往使文章别具风采。如文中第四段开头写“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连用三个“而”字,写出自己的身体衰微,以此来反衬出十二郎壮年而死的可悲,同时也写出家族人丁不兴、后人难继的凄凉。再如第五段一开始连用三个疑问句“呜呼!其然邪?其梦邪?其传非其真邪?”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悲痛之情。句中三个“邪”字,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之死的事实,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震惊的程度。然后又连用三个“呼”字、三个“也”字,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但又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接下来又用五个“矣”的句子,迫使作者不得不信十二郎之死,写出自己哀痛不已的心情。最后作者无力摆脱悲哀,只好归咎到天、神、理、寿,表达对十二郎去世的万般无奈。

3.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

如第五段写少而强的十二郎突然死去,这是韩愈始料不及的,当得知其死信后,作者由信写到疑,又由疑写到信,是抒情的一个高潮。作者在此用了排比的手法,字字血,声声泪,将哀痛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再如第四段,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拿自己的年长体衰而存活,反衬十二郎年轻而夭亡,写出他的死出人意料,让作者难以置信,痛不欲生。

4.语言朴素,如行云流水。

这篇祭文强烈感情力量,能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他结合一系列往事的追述和自己的感受,倾吐自己无限悲伤,情之所至,字字凄楚,句句真挚,如从肺腑之中自然流出,毫无雕琢的痕迹。全文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而行,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读者。

总之,《祭十二郎文》充分体现了以情动人的特点,也正是因为情,使它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我们从抒情的角度去欣赏、品味它,才能抓住文章的关键所在,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杨友春,河北玉田一中)

猜你喜欢

字字行云流水虚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唯 一
读扶贫日志
情话
我们许下誓言,在十八岁实现
巧妙过渡 行云流水
少年
中年行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
李东华,亲手打造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