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饮酒》(其五)思想艺术浅析

2006-05-20孙英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
关键词:采菊东篱飞鸟

解 波 孙英霞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诗人在这首诗的原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则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知,这组诗多酒后偶然题咏,非一时之作。其内容多寓感慨,多抒心志,与饮酒无关。本诗为陶诗《饮酒》诗中的第五首,诗中既写了拥抱自然,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旷洁朴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人与自然相与为一的哲理。

诗的首句即展示了一个清幽画面,一个无车马喧闹的场所。诗人不像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但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也就是说心静,境自静。自己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隐居于山中。

诗歌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采菊东篱,倾听着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自然幽淡的画面。那里汩汩的溪水,奏着清脆的天籁;孤傲的菊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此刻,诗人陶然欲醉,悠然之间,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求之,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富寓一片天真意趣。此时的诗人心与天融为一体,不知有心,不知有天,天就是心,心就是天,也无心,也无天,只有无限的澄明和宁静。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两句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意思是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人于物我两忘之时,天已向晚,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山,绰约朦胧,自由的飞鸟映着日夕山色,结伴而归。正所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亦为画面增添一丝动感。同时,此处“飞鸟”意象又具象征意义,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返”。这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飞鸟和那悠然见山的人,不正是心神契合,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概而论之,此四句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妙合无垠。

诗中结句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即心与自然的这种瞬间感悟,是不可落于言筌的,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大道不称,大言不辨”、“得意而忘言”之意。道家哲学讲求对大道的体悟,要求个体于自然中感悟道,与生活中体悟“大象”。陶渊明正是从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得以正道,得以领悟自然真意。尽管作者最后说“欲辨已忘言”,但联系陶其他作品,他于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哲理、个体体悟还是可以探索的。那永恒的南山,朦胧的山气,自由的飞鸟,忘情的诗人所营造的浑然一体、澄明宁静的意境,不正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诗意阐释,不正体现了诗人以“自然”为核心,要求回归自然、拥抱自然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纵观陶渊明一生,或仕或隐,最终回归田园,彻底洗刷掉社会之我,即伪我,从而达到道家所提倡的“逍遥游”即自由自在,无所拘泥的生命本真形态。从这一层面上看,我们可以说陶渊明一生中时刻在追求精神与灵魂的自由和超越,追求个体与自然物我两忘的生命的原生态。

在艺术上,陶渊明此诗既没有夺人的气势、雄辩的力量、轩昂的气象,也没有强烈的刺激、浓重的色彩、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的流露,一片神行,体现出“自然”的特征。这决定了此诗语言平淡冲和的特点,但妙就妙在诗人于平淡中含蓄着炽热的感情,于朴素中寓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其诗更醇更美,更耐人寻味。你看,他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淡之语中,不正蕴含了对人生、自然、宇宙的认识。同时,陶氏语言不是写实性语言,而是启示性语言,他与谢灵运不同,谢灵运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写尽水态。而陶渊明诗中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写归鸟意不必在归鸟。言在此而旨归于彼,于干枯中存多义,在清癯中有深意。试想,在此诗中,南山,归鸟和菊花甚至整个诗歌意境不都是一个象征吗?不都在阐释着诗人内心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吗?

总的来讲,这首诗情景理浑然一体,它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之景中展示着诗人的诗意人生。

(解 波 孙英霞,山东济宁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采菊东篱飞鸟
方萍霞
胡新科
深秋
飞鸟
菊与星
自 讽(外一首)
刘秋梅
偶感
飞鸟
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