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倩谁涉江采芙蓉

2006-05-20王泽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
关键词:芳草全诗芙蓉

王 健 王泽群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诗的集大成之作,大抵为建安时期的作品。对于《古诗十九首》中是否有汉代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历来学者虽然多持怀疑的态度,但“《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已经被广泛接受。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说诗晬语》)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都已佚失,“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生平和相关资料,客观上使研究者对诗歌的不同解读集中到了对诗歌修辞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上来。“诗无达诂”,但这并不与为诗歌寻求更为合宜的解读相抵牾。以《涉江采芙蓉》为例,通过对各家分歧的梳理,笔者认为,对于该诗的解读应该能够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中肯的切入。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涉江采芙蓉》的解题中写道:“这是写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诗,首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递;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显然都以为诗的作者即是采莲人,涉江采芙蓉的是“游子”而非“怨妇”,《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潘啸龙先生坚持认为诗作者是“游子”,而采莲人应是游子身居远方的爱人,也即“怨妇”。对于该诗的不同理解致使各家在“采莲人”为谁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采莲者”为谁这个问题上潘啸龙先生的说法更为合理。“涉江采芙蓉”,采莲一事确是江南女子的专司,但潘啸龙先生对于“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解释却有不妥之处。潘先生认为这两句的意思是:“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现。何况在湖畔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至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是更教人醉心?——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咏,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其实这是顺文说之,恐怕并非诗文原意。与其这样自圆其说,倒不如看作是颠倒句序以求叶韵。实际上兰泽虽多芳草,但涉江却只采芙蓉。同样的修辞手段在《古诗十九首》中《冉冉孤生竹》一首里也有体现。“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正是因为轩车来迟,所以才思君致老,同样是倒句叶韵的精彩运用。那么为何只采芙蓉?此处“芙蓉”为双关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运用,以“芙蓉”寓“夫容”,徐仁甫先生在《古诗别解》中认为,此处“芙蓉”双关格的运用已“开六朝风人体之先”,群芳竞妍却独采芙蓉实在是寄托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无尽思念,所以自然才有“所思在远道”的下文了。前四句为全诗的起、承之笔。

诗中首先由采莲女子在春光无限、群芳争妍的兰泽中择取芙蓉这样的鲜艳的画面写开,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然而采莲人心中确是有着化不开的愁思。正如王夫之所云:“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诗人以女子采莲先开乐景写哀之妙境,继而承接其“所思在远道”这一句“美丽的忧伤”,自然引起了作者游宦在外的乡思之情,由“涉江采芙蓉”的情景示现到触动心弦“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感叹,进而才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巨大的现实悖论产生的无穷哀痛。在情感的起承转合中巧妙绝伦地完成了诗人抒写角度的变换。

前四句并非是诗人眼见之景,而应是诗人想见之景,实际上运用了示现格的修辞手法。何谓“示现”,戴锡琦在《古诗文修辞艺术概观》中认为“示现格是充分展示作者心灵视野的修辞格,古代诗文家通过这一辞格的运用,将许多过去、未来或悬想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杜甫的《月夜》即是运用示现手法的名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时,杜甫身陷长安,却写妻子独望月色而感慨命蹇时乖,苦盼丈夫而杳无音信,不觉潸然泪下,雾湿云鬓,月寒玉臂,不知何年相聚泪始干。通篇皆是想见,以想见为真实,更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韦庄的《浣溪沙》也是示现格运用的名篇。“夜夜乡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其中的一大亮色即是写相思从对面着笔写来,“想君思我锦衾寒”,比直述相思其情更切,其意更浓。如果仅从字面来看,示现格的一大特点就是自做多情。《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诗人认为妻子芳草之中只采芙蓉,相思所寄必在远道,正如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的评论,是“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道”的高超诗笔。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此两句为全诗转关,诗人由想见的甜蜜转回现实的凄凉,长路漫漫,相思渺渺,别情恨恨,为全诗合收力转一笔,才自然引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沉重的无奈。《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潘啸龙教授认为“实际上这两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情思”。“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纤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绿的荷叶,红的荷花,衬着她轻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潘啸龙教授对后四句的解读引入了上世纪90年代电视诗歌散文的制作方法,包含了镜头拼接和话外音处理等技术元素。当然,作为一种个人解读方式,潘先生运用丰富想象力进行的解读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部具有权威意义的大部头鉴赏辞典,在解读赏析诗歌时还是应该尽量接近原诗。

全诗结构起承转合清晰自然,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示现格的修辞手段,独居家乡的妻子涉江采莲而思远乡游子(即诗人)是诗人自己的悬想,采莲人应是诗人的妻子,诗作者当是远乡游子,诗人思乡情切,悬想慰怀,反而更觉山重水远,归程难觅,才有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断肠之叹!如此说来,全诗叙写相思的自然流畅、意沉情切,笔法圆融皆可谓跃然纸上,独有千古。

(王 健 王泽群,吉林省通榆县一中)

猜你喜欢

芳草全诗芙蓉
秋华岁月,独爱这一树芙蓉开
蓉城立秋夜有寄
院墙开门
劝学
美人指
小满节感怀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让爱再一次靠近
叼烟斗的老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