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由何处改贬永州辨
2006-05-20杨再喜
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近来,我阅读有关研究柳宗元的文章,发现一个普遍存在却不引人注意的问题:许多柳学研究者(甚至包括一些著名学者)认为柳宗元最初是被贬谪韶州(今广东韶关)而不是邵州(今湖南邵阳)。如当代文化名人李元洛先生在其新著《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中说到:“三十三岁的柳宗元,正当风华正茂之年,先贬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刺史,行行复行行之际,掌权者意犹未已,半路上再将他贬为永州司马。”全国柳学研究会会长孙昌武先生在其名著《柳宗元传论》中说:“永贞元年九月,柳宗元被出为韶州刺史。他‘累郡印而南适,带着年近七旬的老母,去到荒远的南方,情状是十分仓皇狼狈的。”柳学专家刘光裕先生在《柳宗元新传》中说:“先贬做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刺史,半路上再贬为永州司马,好在不论到韶州还是永州,南去的路是同一条。”著名老学者金性尧先生在其《夜阑话韩柳》中提及:“原先本贬韶州(今广东韶关),半途忽改贬永州,当年他父亲柳镇贬谪时也是走这条古驿道。”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人们大都习惯认为,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最初是被贬往韶州(今广东韶关)做刺史。实质上,这是一个司空见惯却不引人注意的失误。在进行柳宗元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对其生平事迹有一个完整正确的掌握,了解统治者对他的态度和自身思想的演变历程,我们有必要澄清这一问题。
二、文献中探究事实的真相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得出结论:柳宗元最初是被贬往邵州(今湖南邵阳)而不是韶州(今广东韶关),在此之后,才改贬永州。
首先,必须了解现在的“邵阳”和“韶关”是否分别属于柳宗元被贬谪时的“邵州”和“韶州”。郁贤皓先生著的《唐刺史考全编》描述了这两个地名在隋唐时的演变情况。他指出邵州就是“隋长沙郡之邵阳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南梁州。贞观十年改名邵州。天宝元年改为邵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邵州。领县二:邵阳、武冈”。乾元元年(758年)是邵阳在唐朝时的最后一次名称变更;柳宗元被贬时间为永贞元年(805年),因此现在的邵阳那时叫做邵州。唐朝时“韶州”地名的情况为“武德四年置番州。寻更名东衡州。贞观元年改为韶州。天宝元年改为始兴郡。乾元元年复为韶州。领县六:曲江、始兴、乐昌、翁源、仁化、浈昌”。曲江、始兴、乐昌等县的地名犹存,隶属于现在的广东韶关市。因此,柳宗元被贬谪时的韶州就是现在的韶关。
其次,从史书和传记中寻找有关的记载。刘昫《旧唐书·柳宗元传》云:“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另据宋祁《新唐书·柳宗元传》记载:“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说:“擢礼部元外郎,欲大用之,值叔文败,贬邵州刺史,半道有诏,贬永州司马。”这些权威的历史著作和传记都明确记录了柳宗元由邵州刺史改贬永州司马的过程。
第三,从柳宗元的朋友和后人的诗文中发现证据。在柳宗元的一生中,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当属刘禹锡。刘禹锡非常熟悉柳宗元的情况,对柳宗元诗文的整理、保存和在后世的传播、接受起着关键的作用。刘禹锡在《唐柳河东文集序》中说:“二十有一年(805年)以文章称首,入尚书,为礼部元外郎,是岁以疎俊少检,获诎,出牧邵州,又谪佐永州,居十年。”宋朝汪藻的《永州柳先生祠堂记》说:“先生以永贞元年冬自尚书郎出为邵州刺史,道贬永州司马。”和张敦颐的《柳先生历官纪序》记载:“宪宗元和初,二公败,先生出为邵州刺史,道谪零陵,零陵极南穷陋之区。”所有这些都是柳宗元由邵州改贬永州的有力证据。
第四,柳宗元本人的诗文是最直接的证明。通过电脑检索《四库全书》发现,在柳宗元的作品中(包括《柳河东集》和《柳河东集注》)共出现十七次 “邵州”和十次 “韶州”。现选择最直接的例子进行说明。柳文《永州龙兴寺西轩记》清楚记载了自己由邵州改贬永州的经历和初到永州居无定所的艰难生活:“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之下。”另外,柳文《答元饶州论春秋书》也提及自己师从陆质和被贬邵州的情况:“居又与先生(陆质)同巷,始得执弟子礼。未及讲讨,会先生病,时闻要论,尝以《易》教诲见宠。不幸先生疾弥甚,宗元又出邵州,乃大乖谬,不克卒业。”在柳文有关“韶州”的条目中,大多记录的是他与韶州官员的书信和诗文来往,如《柳州寄丈人周韶州》等,未发现有到韶州做官的记录;而当代学者郁贤皓著的《唐刺史考全编》明确地把柳宗元列为邵州刺史。
综上所述,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最初被贬谪到湖南邵州做刺史,后改贬做永州司马,这是确凿无疑的。
三、探析造成失误的原因
对于是何人何时最早把柳宗元的贬所由邵州误写成韶州,现已无从考证。我不揣浅陋,试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
首先,应注意“邵”与“韶”在音韵上的联系。在古汉语里是用反切之法拼音的,“邵”和“韶”都读成“尸幺切”,在读音上的区分度没有现在明显,容易造成语言上的模糊。在现代汉语里“邵”与“韶”的声母和韵母相同,只是音调上的区别,读音非常相近。在使用汉语拼音方法电脑打字时,“邵”与“韶”都紧靠在一块,充分显示了两者在音韵上的紧密关系,同时也容易把“邵”打成“韶”字。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旧唐书》里多次把柳宗元的贬所“邵州”写成了“召州”,如“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贬召州刺史”和“召州刺史柳宗元为永州司马”等,本来在古代汉语里“召”通“邵”,这是一种正确的写法,然而后人根据“读音相同或相近”而通假的法则,“召”表示地名时在古代汉语里也读成“尸幺切”,如《诗·甘棠序》:“食采于召”,现在有人可能据此认为“召”也通“韶”,造成误解罢了。
其次,可能在于相关人物引起的混淆。第一个值得注意的人是吴武陵。他比柳宗元年长四岁,元和二年(807年)中进士,因与当朝权贵李吉甫不和,在元和三年(808年)被贬永州。他俩早在长安相识,又同为天涯沦落人在永州相遇,在此期间,切磋诗文,共赏山水,成为人生的知己,在柳文《小石潭记》等多有记载。吴武陵在元和七年(812年)遇赦而北归长安。这么一个与柳宗元有着许多相似经历的人,恰巧在以后被贬韶州做刺史。《旧唐书·吴汝纳传》载:“吴汝纳者……古韶州刺史吴武陵兄之子。武陵进士登第……自尚书员外郎出为忠州刺史,改韶州。”这时他又同柳宗元一样以“员外郎”同样的身份被贬,并且同样是改贬。第二个值得注意的人是胡证。《旧唐书》载:“胡证字启中,河东人,父瑱,伯父玫,登进士第,证贞元中(794年)继登科,咸宁王浑王咸辟为河中从事。自殿中侍御史拜韶州刺史,以母年高不可适远,改授太子舍人。”这里也可以发现柳宗元与胡证的许多相似之处:同为“河东人”,并且柳宗元名称以称 “柳河东”而闻名;两人父亲的名称也读音完全相同,胡证父亲的名为“瑱”,柳宗元父亲的名为“镇”;柳宗元考中进士的时间(793年)大致相当于胡证登科的时间(794年);两人的赴任都要携带年事已高的母亲,只是柳宗元带着年近七旬的母亲无奈来到了南方,胡证没有来成改授他职;更值得注意的是两人都没有上任,柳宗元没有上任邵州刺史,胡证也没有上任韶州刺史。由此可见,吴武陵和胡证与柳宗元的经历多相似之处,同时,他们两人都与韶州刺史有关,后人可能不慎把其中一人的这段经历混同于柳宗元的人生遭遇。
在文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澄清问题,防止以讹传讹,在文前特例举了一些柳学专家在这一问题上所存在的瑕疵,这无损于他们在这个领域中的杰出成就。作为后学者,请不吝赐教。
(杨再喜,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