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篇叶子》教学设计
2006-05-20邹惠华
教学设想: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阅读与欣赏。欧·亨利的小说向来以构思巧妙、情节复杂、结局出人意料而著称,可以说这是欧·亨利小说的共同特点,也是欧·亨利被冠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重要原因。所以欣赏本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巧妙之处必须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此外,本文在内容主题上又有它不同于欧·亨利其他小说的独特之处,《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人性基督小说的代表作,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塑造个性鲜明的人性基督形象,展示人性世界的美好画面,所以感悟小说内容主题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必然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理念:结合现代阅读理论和新课标的精神,指导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在自主感受与体悟中欣赏小说的巧妙构思,领悟小说的深刻内涵;注重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来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蕴(避免运用其他艺术手段过分渲染气氛而冲淡学生对作品本身的关注);在方法上,结合职高学生阅读水平不太高的实际情况,注重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教学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体会巧妙构思——分析人物形象 —感受人性光辉 ——全方位研读 —领悟小说内涵
教学目标:
1.领悟小说的内涵
2.体会小说的巧妙构思,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领悟小说内涵,体会巧妙构思。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感受小说内容、主题震撼人心的力量,深度领悟小说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体悟、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世界文学宝库里留下了许多著名作家的精彩之作,为读者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其中就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作品。请问同学们,这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分别是谁?……他们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我们曾读过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也领略过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柯夫笔下生动的“变色龙”形象,并为之深深吸引。今天,我们来欣赏有“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之称的欧·亨利的动人之作《最后一片叶子》,借此感受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作者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多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欣赏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二、阅读小说,感知情节内容。
学生:读完后简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读时和读后的感受。
(读的过程中一直为琼西的命运担心,甚至比琼西更紧张那最后一片叶子,读到琼西病情好转时刚刚舒了一口气,却又读到意料之外的结局,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三、欣赏小说结局,体会巧妙构思。
1.提问:你认为小说最精彩的情节是哪部分?产生了何种艺术效果?(从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
结局部分:出人意料、震撼人心……
2.从小说的情节发展上看,你认为这个结局合理吗?(进一步质疑,研读文本,揣摩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精巧构思、细致布局)
(生思考)……
师提示:(1)从文中对叶子的描写来看:
“经过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
“……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到临带来了呼啸的北风,……”
“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
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生品读体味以上描写:
(这些描写都是伏笔,暗示叶子是画上去的,真实的常春藤叶早已落光。)
(2)从对贝尔门形象的描写来思考。(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融入情节的欣赏中,避免课堂中环节过多,主次不分明;同时又可让学生在欣赏情节构思的同时接触了人物,初步领悟文章的内涵,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生朗读品味:“老贝尔门……是个失败的画家。……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火气十足……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门狗。”
“……酒气扑鼻的贝尔门……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
“……”贝尔门喊到,“……老天爷,琼西小姐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了。一定的!”
“贝尔门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灯笼……梯子……画笔……”
(生)谈谈对贝尔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贝尔门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关怀他人、有艺术理想。拥有一个艺术家的优秀人格,所以他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画下最后的杰作,挽救琼西的生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由此,我们看到贝尔门先生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
(师)总结:由小说前部分的伏笔可以感受到:结局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小说的一个的共同特点,也是欧·亨利被冠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重要原因。
3.试对比体会本文结局部分的艺术效果(通过比较更容易让学生亲身感受出不同的效果)。
思考讨论: 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结尾,而是一开始就把整个事实真相直接告诉读者,会有什么效果? 再和本文的结尾比较,试谈谈本文结尾的艺术效果:(职高生的语言表达基础不是太好,通过讨论,既可集思广益,又可更好地组织语言)
(1)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带着悬念,琼西的命运和叶子的真相都在最后揭开,情节引人入胜,出人意料;
(2)在最后揭谜,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灵冲击力量,有强大的震撼力;
(3)不直接描写贝尔门画画的过程,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
四、全方位研读,领悟小说意蕴。
学生在局部欣赏研读的基础上,有必要再进行全方位研读,从整体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小说内涵。
1.思考讨论:为什么以“最后一片叶子”为标题?和“贝尔门”、“感动”“光辉的人性”、“友谊”等标题相比,哪个好?好在哪里?(提出质疑,促进学生深入研读,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探究其所以然。)
最后一片叶子是琼西生命的希望,也是老贝尔门一生中最后的生命杰作。最后一片叶子拯救了琼西的生命,也成就了贝尔门的艺术理想,在文中有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
从情节结构上讲,文章始终以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线索,将小说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直至高潮。 围绕最后一片叶子,我们看到了贝尔门、琼西、苏等人之间的相濡以沫的友谊,感动于贝尔门先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震撼于那高贵的人性美!
在这群贫穷的艺术家中间,因为贫穷的无奈,使最后一片叶子成为他们故事中的焦点,也因为这最后一片叶子,我们看到了物质的贫穷并没有让他们失去最宝贵的财富——人性美,所以他们又是无比富有的!
……
2.再读小说, 深入体会小说内涵:
小说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的相濡以沫的友谊,着重塑造了老贝尔门这个人性基督形象,向人们展示了珍贵的人性美,他用生命的最后杰作拯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同时也完成了舍己为人的精神杰作,作者满怀激情地讴歌了这个崇高的灵魂。
五、师总结:如果说贝尔门的一生是失意的,但最后却是得意的;如果说贝尔门一生都没有摸到艺术女神的衣裙,那么他最后却拥抱了艺术女神;如果说贝尔门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门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 如果说天意弄人,那么人性之美的力量却能扭转命运! 只是贝尔门成就自身的艺术杰作时,在崇高中显得有那么一点悲怆!
六、作业:1.阅读《麦琪的礼物》,进一步感受欧·亨利小说的风格。
2.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1)“……你现在就给我拿点羼葡萄酒的牛奶来,再——不,先给我一面小镜子,再把枕头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做饭。”
(2)“……琼西正躺着,安详地编织着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毛线披肩。……
板书:
琼西
拯│救
(谜面:情理之中 )最后一片叶子(谜底:出人意料)
成│就
贝尔门
(邹惠华浙江省瑞安市第二职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