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美育探索

2006-05-20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3期
关键词:维纳斯美育美的

潘 枫

当前,语文教育呼吁语文的人文性回归,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审美教育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行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当前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树立大美育观,而语文与美育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没有美育,语文教学是片面的;没有审美,人生是残缺的”。

一、高中语文美育的特殊性

(一)高中生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发展都为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知识范围日益扩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加上情感的丰富和性格的成熟,其审美心理结构有了飞速的发展,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审美评价形成,审美感受增强。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残缺的,学生的审美水平是低下的。像一些学生迷恋小摊上的武侠小说,迷恋网络游戏,而这是极不利于道德品质和智力发展的,同时也是美育的大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从美育的高度看待语文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教育学生阅读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高考许多题型的改变,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契机。

如今年高考中诗歌的鉴赏,这其实是对学生古诗词的审美能力的考察;选文《思考越来越接近的天空》思考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意蕴浓厚的茶文化、汉字文化等。这都表明对人的精神追求、艺术修养的重视。因此,语文教学平时应重视对学生美育的熏陶与感染。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我以高中第二册的一篇文章学习具体谈谈实施过程及个人感受。

二、《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育因素分析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文化随笔,文章阐述了作家的美学观——残缺美。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要素中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培养”,《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学目标定位于:1.解读作者的美学观,感悟断臂维纳斯的美;2.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达到美育渗透。重点在于本篇文章中所表述的美学观要延伸拓展到课外,在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运用音乐、绘画、诗词等中的美育因素,彼此融会贯通,展开一堂别开生面的美育课。如此变单篇的学习为对同类文章、同类艺术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有利于学生的审美熏陶和情感体验。通过审美教育,来影响、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逐步积累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

课前要作好预习。学生要对文章作充分预习,读懂文章,找出观点,领会内涵,并作解读笔记。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一来重视了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阅读思维的能力;二来为课堂上把重心放入对虚实相生的美学实践感悟作好准备,赢得充足时间。

三、美育实施过程

(一)导语中注重对美的激发

导语是一堂课中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第一个回合。好的导语的设计是成功课堂的第一个亮点。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决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因而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必须营造出融洽、和谐的气氛。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断臂维纳斯的雕像的同时向学生简介维纳斯的来历及世人对它的赞美,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洁严密,语气亲切富有情感。然后用“你们认为维纳斯美在何处?断臂前的姿势会是怎样?”这个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心灵、情感中的审美因子,使学生进入到主体角色中来,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联想翩翩,发言积极,有的还摆出了手臂的几个姿势。不过,他们对雕塑美的理解很零碎很肤浅,这时可以适时告诉他们一些美的基础知识,因为这是学生发展感受美、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前提,是形成审美观点和审美情意的基础。当然,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课堂时间,要选择最基本的要素和最突出的要素,所以,教学中突出了断臂女神的形体美、“黄金分割比例”、内蕴美、雕塑散发的精神和智慧。至于断臂是否该复原,断臂美不美,应把这个问题随机抛给学生,让他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的思想。

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个体对美的画面的初步感受和教师亲切简明的指点,塑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创造了审美的初步情境,使师生一起轻松愉快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探讨中。

(二)文章的解读注重自我对美的理解

第二阶段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受领悟作者的美学观。

作品本身充满思想精神,充满着意趣倾向和审美情感,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意味无穷的魅力。加强个性思维的培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功能性阅读能力。功能性阅读是指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的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新知,发展能力,形成新的价值观与态度。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简明且击中要害,“牵一发而动全局”,可提出两个带动全文的问题,“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维纳斯失去的为什么必须是双臂?”这时的阅读学习可以包含以下四项要求:学会检索,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验证。

(三)在音乐与绘画中验证、鉴赏美

语文教学艺术不仅源自于对教材中美的因素的挖掘,还要使之具体化,有创造和延伸,使学生真正领悟美的真谛。在音乐中体验美、在绘画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

通过上个阶段的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已对文章中作者观点的理解达成共识:“断臂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却构起了人们更丰富的审美想象,这种美的形态在艺术上被称为残缺美。”然而对这种美学观的感悟理解仅仅停留于文章中,还是很表面,抽象且肤浅的。可作如下尝试使之深刻:

1.在音乐中体验美

音乐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一篇文章若配以相似的音乐或歌曲可引导学生唱出心声,激发起情感的高潮,诱发其进行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联系,进入乐章的感情境界,产生情感共鸣。艺术是相通的,我们不妨套用西方的一句谚语“建筑是无声的音乐”,那么音乐则是有声的雕塑。

如何让学生真正在情感上产生对美的呼唤和向往呢?此时可选取清新悠扬的乐曲,如马斯洛的《晨曲》或其它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音乐声中,在音乐声中用心灵去体验断臂女神在个体心中留下的美感。这样对于雕塑维纳斯的美,学生自然有了更深的领悟。

2.在绘画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欣赏一幅好的图画,如同欣赏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培养审美情趣,还能发展形象思维和想象思维。教师可选择一些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生活阅历相,思想和艺术性结合得好的图画供学生欣赏。

如果美在审美感受初级阶段学生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审美鉴赏则具有更多的理性成分。当学生在头脑中具备了这些美学基础知识,接下来应进入对具体审美对象的欣赏和评价,懂得该审美对象“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美到什么程度”,这是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一个飞跃。如何让学生深入感悟文章中提出的美学观并能融会贯通到其它艺术领域中去,从而学会对美的初步鉴赏,真正获得审美熏陶?语文学习应与实践相联系,可选取中国画为实例。

(1)首先要告诉学生,文章中所论述的“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即艺术上的虚实相生之法。各种艺术如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都非常注重这种艺术手法。比如中国画中虚为“空白”,实为“实景”,“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2)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审美者(学生)运用已形成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想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借以达到对审美客体的内在美的理解,并做出美的评价。如用多媒体展示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的“虾蟹戏水图”,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美学知识去鉴赏评价此画在艺术手法上的妙处。学生自然情绪高扬,思维活跃,分析头头是道,“画虾不画水,这水被藏了,在画面上留下空白,但欣赏者通过虾蟹的活泼动态感受到满纸是水,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生之法,给欣赏者留出想象力自由驰骋的天地。”

这个环节是引领学习者自己去鉴赏美和评价美,联系实际落实了对“虚实相生之法”的真正感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

(四)在诗词中发展美的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指的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常常伴随着高度的愉悦和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个性思维新颖、独创美的表现,它是审美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审美创造是在审美理解、审美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这个阶段,审美者(学生)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生活中积累的、脑海中浮现的、心灵中向往的美感经验,审美理想将得以充分发挥和尽情表现,并能突破原有知识圈的张力,克服定势思维的习惯,形成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开放性思维。

课堂的这个环节如选取了典雅优美、文化意蕴浓厚的六句诗词,让学生当场任选其中三句作绘画构图设计,分别是“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 、“嫩绿枝头红一点”、“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蝴蝶梦中家万里”。诗词构图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学生的思维完全进入自由而亢奋的创造状态,达到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辨的结合,使课堂空间变成一个思维碰撞、灵感生成、情感放飞、美感洋溢的磁场。其中有学生设计“蝴蝶梦中家万里”,画面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月圆之夜,一封家书,表示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万绿从中一点红”的画面是在一望无垠的绿色丛林与稻田间,一位放风筝的红衣少女奔跑着,山风吹起了她一角的红衣,她的背影是如此婀娜飘逸,给人们带来了春的气息。学生们的答案妙趣横生、想象奇妙,达到了“含而不露、回味无穷”的目的。

这个环节可谓阅读学习中的验证阶段,对审美活动的再创造,展示了审美活动的个性化。高中阶段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潜力的挖掘,可为学生日后的创造性实践作好准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时机,在学生完成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的基础上继续拔高,激发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热望。

四、美育方法

文学艺术教育是教育中实现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充满着审美的因素,皆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对象。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应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切合当前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利用语言艺术来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1.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诵读与赏析是重要途径。适时向学生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并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诗歌朗诵会,小说朗诵、人物对白、剧本表演等活动增强兴趣丰富生活。

2.尝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书评等文体的创作。比如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读后感或书评谈谈个人的美学体会,比如举办作品讨论会,分享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能加入相应的实践内容,扩大了教学容量,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利用其它课程资源与之共享。比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美育,既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幻灯和投影技术等,使教学活动生动灵活创新多样,教学内容富有生活化和情趣化。比如指导欣赏课文插图或雕塑,听课文录音带,看与课文相配套的录像,使用多媒体课件,观赏优美的戏剧、电影、电视等等。

(四)教师应切实注意自身形象,以美的形象去感染 、熏陶学生的心灵。要有整洁得体的衣着,要有美观规范的板书,要有亲切自然的教态,要有生动流畅的语言,要有真诚热烈的情感等等。

五、结语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无处不在。通过种种设计应努力使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自由的思维想象中,培养审美感悟、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的能力,让他们愉悦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使他们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正确地发现美、深刻地感受美、恰当地评价美、积极地创造美。

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它既包括现实社会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又有艺术美的审美教育。因此,今后充分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来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潘枫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维纳斯美育美的
“维纳斯”小像新理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有朝气、有活力,给人十足的惊艳 Mcintosh MA6700、Sonus Faber 维纳斯签名版套装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