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一文教法初探
2006-05-20刘再友
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的第12课是《金岳霖先生》。我在对这篇课文组织教学时进行了一次新的教法尝试,那就是一改以往教师全面详细的填鸭式的讲解,以师生互动为主,组织课堂教学并兼顾学生写作。具体说来教学过程分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就是首先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其实在正式上课以前,此项环节已完成了大半。我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让他们写一篇文章《有趣而重情的金岳霖先生》。正式上课时,先找几位在学习成绩上处于不同层次的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写的文章。从学生写的文章来看,即使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认识到金先生的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更值得肯定的是还能找出体现重情的内容。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指出有趣和重情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对人物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样基本上达到了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目的,同时又起到了练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把金先生的有趣归结为三大方面。
首先是作为写人的文章必有的一项内容。在学生的回答中都能认识到金先生外貌的有趣:比如“常年带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的仰着”;戴的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其次,金先生作为大学教授应有的一项内容。在学生的回答中,也都能认识到金先生在教学上的有趣。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提问的别出心裁。在学生众多而且没有点名册的情况下,竟然想出“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的主意。二是回答问题的风趣幽默。针对林国达所提的怪问题,采取以怪制怪的回答方式,让林国达解释“林国达垂直于黑板”的意思;针对肖珊认为逻辑十分枯燥而提出的“您为什么要搞逻辑”的问题,而金先生则以“我觉得它很好玩”巧妙作答。三是自由随意的对话式教学。兴之所致,自由随意,有时讲课变成金先生和王浩探讨问题,“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最后为了全面介绍金先生还应该有的一项内容。在学生的回答中,基本上能意识到金先生业余生活的有趣,并能列举出三件趣事:在讲《红楼梦》和哲学的关系时“忽然停下来”,“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里看着,甚为得意”;金先生养的斗鸡“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拿大梨、大石榴“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
对金先生重情的一面,学生都能找到两个具体事件:一是为了纪念游泳淹死的林国达,整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二是为死去的林徽因过生日。针对第二件事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林徽因是梁思成的妻子,他为什么要给死去的别人的妻子过生日呢?”学生只能回答出金先生“看重感情”、“是个多情之人”之类的内容。我接着又问:“金先生这样做就不怕梁思成及其家人不高兴甚至猜疑吗?”学生给出了带有猜测性的答案:金先生和他们夫妻二人关系不一般吧?看着学生一双双疑惑的眼神,我朗读了自己通过查阅到大量资料写成的一篇文章——《金岳霖和林徽因之间伟大而真挚的友情》,这篇文章给学生传达了三层意思:金岳霖和他们夫妇毫无芥蒂,金岳霖因为林徽因而终生未娶,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是超越爱情的友情。至此同学们深深懂得了金先生这样做的道理。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就是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包含以下两项内容。
首先是对课文精彩语段的赏析。
在第11课的“研讨与练习”中有给精彩语段作旁注的练习,正好借此机会锻炼学生作旁注的能力,同时又能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先让学生指出本文的精彩句段,学生普遍认为以下三个句段属于精彩句段,然后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给以下三个句段分别写出旁注。
第一个句段是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第2个句段是第10自然段的最后几句:“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他再去买。”
第3个句段是第11自然段的最后几句:“林徽因死后,……‘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找几位学生回答自己写的旁注后,我又找几位学生进行归纳,最后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适当补充。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如下的比较恰当的旁注:第1个句段是细节描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突出了金先生极具个性的外貌特征,给人以可亲可敬又可爱之感。第2个句段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两个细节描写,金先生天真憨玩之态跃然纸上,生动地表现了他“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老顽童性格,不仅在教学上有趣,而且在生活中也很有趣。第3个句段所叙事件令人震惊,只听说过给活着的人过生日,从未听说过给死了的人过生日,更何况这死亡之人还是别人之妻,看来林徽因永远活在他的心中。金先生真乃重情义之人,他的深情厚谊、磊落情怀令一般人望尘莫及。
其次是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深刻的思想内容。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认真思考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要插叙闻一多、朱自清两位先生的穿戴?
2.从文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和学风?
3.本文在当代有何阅读价值?
相对而言,第1题比较简单,我只是从结构和作用两方面稍加提示,同学们就可以较为准确地回答:在结构上,呼应文章开篇的一句“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使得开篇一句有据可寻;在作用上,可以映衬金先生颇为奇怪的穿戴,使金先生的穿戴不至于显得突兀。
第2、3题就显得复杂了一些。对第2题的回答可抓住外貌的个性特征(包括王浩在内)和教学情况回答,对第3题的回答可从对人物的认识、文章本身的价值和了解西南联大三方面考虑。经过上面的提示,同学们的回答基本上能抓住要领。比如对第2题的回答出现了这样的内容:对几位教授的穿着打扮的随意、富有个性表示羡慕,对闻一多敢大骂蒋介石表示佩服,感叹于在那时(抗日战争时期)学生还能积极认真听课,师生之间的问答、对话有趣而平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学校给师生提供了哪些条件?这样同学们就逐步地回答除了类似于“宽容个性”、“思想自由”、“学术气氛浓厚”等内容。再比如对第3题的回答有这样一些说法:没有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只知道他是一位哲学家,学习了这篇文章才知道他的生活形象、师表形象;语言平实而风趣,文章富有趣味性;文章有些内容说不定对于研究西南联大的历史有参考价值……根据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作以下三反面的概括:一是对金先生的认识更加全面,二是这篇散文佳作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三是对研究西南联大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三、写法借鉴
此环节是从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入手,借鉴其写法为我所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此环节的进行分以下两步。
第一步:介绍本文的三个写作特点。
1.使用漫画式的笔法,使文章生动活泼。金先生本身就具有夸张性,本文采用亲切热情的漫画笔法,并未进行有意的夸张,照直写出就达到了生动活泼的效果。
2.精心组织文章的材料。作者对材料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从以下五个方面精心安排:一是先写外貌,后写行为;二是先写课堂上,后写生活中;三是先写最深的印象,后写一般的印象;四是先写最重要的材料,后写次重要的材料;五是先写联大时,后写解放后。
3.富有特色的语言。语言自然而然,少造作,几乎全文都是大白话;即使描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也只是辞达而已,不事夸张,自然之中透露出精彩。
第二步:布置学生写一篇写人的文章,并提出如下四项要求。
1.如果所写人物本身就具有夸张性的特点,就采用照直写出的漫画式笔法。
2.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师,完全可以模仿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来写。
3.如果写的不是老师,至少采用作者所用安排材料方法中的三个方法来写。
4.语言平实而富有趣味,言简而意丰。
5.不少于600字。
从学生的作文情况来看,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所写内容或突出人物的风趣幽默,或精心安排材料,富有条理性,语句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基本上达到了学以致用、以教促写的目的。
以上所述就是我对《金岳霖先生》一文教法的尝试。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前课后的写作,对于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学生反映,这是所学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
(刘再友山东省济南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