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条锈菌国际鉴别寄主Lee对中国条锈菌系CY23的抗性遗传分析

2006-04-29姚占军蔺瑞明徐世昌李在峰马峙英

植物保护 2006年2期
关键词:条锈病小麦

姚占军 蔺瑞明 徐世昌 李在峰 马峙英

摘要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以国际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Lee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自交、测交,获正、反交的F1和BC1代。根据条锈菌小种的毒性谱。选用CY23单孢箩菌系,对其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明确抗性基因数目、显隐性、互作方式和抗性特点。结果表明,在正交情况下,Lcc对CY23菌系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反交情况下也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正反交分析结果一致,说明Lee对CY23的抗性属核遗传,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通过对CY23毒性分析和对Yr7、Yr22和Yr23遗传特点研究,表明Lee对CY23抗性的1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分别为Yr7和Yr23,两者互补控制对CY23的抗性。在抗性鉴定中可用CY23区别Yr22与Yr23,并作为标准苗系用于基因推导分析。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小麦;条锈病;遗传分析

中图分类号S435.121.42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 formis f.sp.tritic)

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小麦条锈菌经常变异和品种布局的改变,不断检测小种的消长是搞好抗病育种和品种布局的重要基础。一套鉴别寄主由若干小麦品种或品系组成,作为鉴别寄主的品种(系)必须具有明确的鉴别力,能敏锐地反映条锈菌的毒性变异及其在生产上的作用,并对病菌反映比较稳定,不易受到环境条件如温度和光照等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已有4套鉴别寄主分别在欧洲、澳大利亚、北美洲、印度和中国广泛使用。欧洲采用Johnson等人提出的一套鉴别寄主,包括17个品种(系),由国际鉴别寄主和欧洲鉴别寄主组成。目前国际上已正式编号命名了32个小麦抗条锈病主效基因位点,多半是通过对鉴别寄主研究而命名的。Lee为国际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在欧洲、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用于小种鉴定,并作为已知基因载体品系用于基因推导分析。根据McIntosh的已知基因目录,Lee中含有Yr7、Yr22、Yr23抗条锈基因,均是通过国外小种鉴定命名的,但Lee对中国小种的抗性及其遗传基础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CY23对Lee进行抗性遗传分析,明确其对中国小种CY23的抗性基因数目、显隐性、互作方式和抗性特点,并将CY23小种作为标准菌系,通过与Lee的抗谱比较,有针对性地推导分析中国抗源材料的抗病基因。

1材料与方法

Lee为国际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原于美国,其系谱为:Hope//Bobin×2/Gaza-DR(硬粒小麦)。感病小麦品种为铭贤169,至今没有发现有抗条锈性基因。将供试品种种子精选纯化后播种于田间,以铭贤169为母本与Lee配制正反交组合,获F1、F2代,并以铭贤169为母本与F1代测交,获BC1代。

根据条锈菌系的毒性谱,选用CY23的单孢菌系,在铭贤169上繁殖。苗期抗性鉴定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将试材播于直径10cm花盆中,15~20粒/盆,置于温室。播种前用1%H2O2液浸种、催芽,以保苗齐。当麦苗第1片叶全展时,用扫抹法接种,置于(9±2)℃接种间内黑暗保湿24h后转入自控温室内(温度昼15~19℃//夜10~14℃,光照时间14h/d;光强6000 lx)潜育发病,待感病品种铭贤169充分发病时调查侵染型。侵染型划分为11级,即0,0;,0;+,1,1,+2,2+,3-,3,3+,4,并根据双亲、F1、F2、BC1代的侵染型级别及各级侵染型的数目确定抗感类型的划分标准。

2结果与分析

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选用CY23小种,对Lee、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表1)。结果表明,供试材料Lee对CY23小种表现抗病,侵染型为0~1+,型,铭贤169表现感病,侵染型为4型。根据双亲及其F1、F2、BC1代侵染型级别及各级侵染型数目,将0~2型植株划分为抗病类型,3~4型划分为感病类型。在以铭贤169为母本与Lee杂交的正交情况下,其270株F2代分离群体中,有52株表现抗病,侵染型为0~2型,218株感病,侵染型为3~4型,卡方测验符合3R:13S的理论比例(X2{3:13}=0.03,P值0.75~0.90),而Lee与铭贤169杂交的F1和BC1代均表现感病,侵染型分别为4型和3~4型,说明Lee对CY23小种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在以Lee为母本与铭贤169杂交的反交情况下,其152株F2代分离群体中,有27株抗病,侵染型0~2型,125株感病,侵染型3~4型,卡方测验符合3R:13S的理论比例(X2{3:13}=0.99,P值0.25~0.50),而以Lee为母本与铭贤169杂交所获的F1、BC1代植株均表现感病,说明在反交情况下Lee对CY23的抗性也由l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正反交分析结果一致,表明Lee对CY23的抗性属核遗传,由l对显性基因和l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

3讨论

本研究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以国际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Lee与冬性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自交、回交,获正反交的F1、F2和BC1代,根据条锈菌小种的毒性谱,选用CY23单孢菌系,对其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正交情况下,Lee对CY23菌系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反交情况下,Lee对CY23的抗性也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正反交分析结果一致。表明Lee对CY23的抗性属核遗传,由l对显性基因和l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

铭贤169是完全感病品种,经50多年3万份标样鉴定,至今尚未发现有抗条锈基因。故以铭贤169作为感病亲本分析Lee中的抗条锈基因,可以认为对CY23小种抗性的1对显性和1对隐性的抗条锈基因来自Lee。

Lee为欧洲、北美和印度的共同鉴别寄主,其中的抗条锈基因命名为Yr7(Mclntosh,1993)。Chen和Line用美国的条锈病菌小种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认为,该品种中还含有Yr22和Yr23,它一直作为一个重要抗源而被应用。根据MeIntosh(1998)的已知基因目录,Lee中含有3对抗条锈基因,即Yr7、Yr22、Yr23,分别定位在2B、4D、6D染色体上。本研究表明,Lee对CY23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属核遗传。通过已知基因品系测定,CY23对Yr7无毒性,已有资料表明Yr7和Yr22基因均为显性遗传,Yr23基因因鉴定小种不同而表现出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两种模式(McIntosh,1993),这意味着Lee对CY23抗性的1对显性基因为Yr7,另1对隐性基因为Yr23,而Yr22因CY23对其有毒性而被克服。由此说明Lee对CY23抗性的1对显性基因和l对隐性基因分别为Yr7和Yr23,两者互补控制对CY23的抗性。

由于CY23对Yr7和Yr23无毒性,而对Yr22有毒性,在抗性鉴定中可用于区别Yr22与Yr23。这就为利用CY23小种和Lee通过抗谱分析推导供试品种是否含有Yr22和Yr23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条锈病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条锈病田间为害损失的初步分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陕西安康:农技专家开展小麦条锈病普防工作
哭娃小麦
近年来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