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

2006-04-29罗礼智覃贵亮王漫波彭启德刘华荣

植物保护 2006年2期
关键词:昆虫学红火蚁防治效果

罗礼智 覃贵亮 王漫波 彭启德 刘华荣 

摘要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在广西陆川防治25 hm红火蚁的结果表明,施药后3d蚁巢内即有红火蚁个体死亡。施药后7、14、21d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81.5%、93.9%和100%;施药后余下的顽固蚁巢和7d后出现的新蚁巢经再度施药后14d全部死亡;从5月23日到11月25日蚁群全部死亡的5次监测、调查,既诱捕不到工蚁,也没有发现新蚁巢。因此,硫氟磺酰胺毒饵不仅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硫氟磺酰胺的应用完全可以取代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二步施药法中的灌巢法。

关键词昆虫学;红火蚁;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效果;毒饵站;监测

中圈分类号S435.131.49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原产于巴两西部、阿根廷、巴拉圭和巴拿马运河一带,19301940年传人到美国的阿拉巴马州,现已遍布于美国13个州和波多黎哥,发生面积超过1.28亿hm。此外,红火蚁在新西兰、澳大利亚都建立了种群。在我国,红火蚁2003年在台湾,2005年在广东、广西、湖南等省以及港澳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其中,以广东发生范围最广、面积最大,受害最严重。由于红火蚁的生殖潜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扩散蔓延速度快,因此每到一处,便可危害猖獗,成为当地的头号害虫。红火蚁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破坏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公共设施,并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些危害在我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控制红火蚁的危害,减少红火蚁对我国人体健康、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威胁意义重大。

鉴于红火蚁危害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我国农业部已经将其定性为检疫害虫,并要求严加封锁、控制和扑灭。为此,灾区各级政府对红火蚁的发生危害高度重视,对红火蚁的防治采取了各种齐样的极端措施。目前,我国已有红火蚁种群或危害已得到暂时控制,但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其中以防治方法落后、防治成本高,杀虫剂滥用和乱用,防治效果低以及不能科学地评价等问题尤为突出。另外,由于我国的红火蚁发生危害远远早于2004年,随着普查范围的扩大和普查技术的提高,新的发生危害区还会增加。据报道,我国适合于红火蚁发生危害的省份有16个,如有不慎,其发生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因此,探索和研发高效、经济、安全的红火蚁防治产品和技术,无论是对于控制还是根除我国红火蚁的危害或种群都十分紧迫。本文将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的效果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发生危害区

防治试验区位于广西陆川县温泉镇九龙山庄[北纬22℃19.62,东经110℃16.08,海拔(107±7)m]。该地于2005年4月29日发现红火蚁。标本经广西师范大学周善义教授鉴定确认后,保存在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5月8日由农业部公告为红火蚁发生区。据作者调查,该山庄于2000年3月开始建设,2002年4月投入使用。山庄内种植的苗木、草皮主要来自广东中山(该地已有红火蚁发生)和湛江。因此,红火蚁来源于广东中山的可能性很大。山庄内红火蚁的发生危害中心地带的平均蚁巢数目为11.8个/l00m,蚁巢总数为428个,中心区的面积约为3.3 hm,但整个防治区(含边缘地区)的面积约为25 hm。最大蚁巢的地面高度约0.2m、直径0.5m。经鉴定、确认以后,将发生危害地带用篱笆和石灰带封锁起来。5月4日施药防治。

1.2杀虫剂

用于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为硫氟磺酰胺毒饵。原药和毒饵均为广西玉林祥和源化工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产品。毒饵颗粒大小为0.5 mm左右,有效成分0.5%,对大白鼠的致死中量为2000mg/kg,因而是一种毒性极低和对人畜、环境十分安全的产品。

1.3药剂施用方法和使用量

由于当地5月份经常下雨(图1)。为厂避免毒饵浪费和提高防治效果,毒饵投放采用毒饵站和直接插撒的方法,即每个蚁巢边放一个长约25 em,直径5~6cm的竹筒、内置有一汤匙毒饵(约5 g),然后,在蚁巢边再撒施5~10g毒饵。另外,对防治后7d出现的新蚁巢或剩下的活(顽固)蚁巢再度播撒少量(约5 g)的毒饵。施药后对该防治区继续封锁,以防止红火蚁的人为扩散和干扰。

1.4防治效果监测

蚁群死亡期间的监测:为了减少对蚁巢的干扰,避免蚁群转移,施药后第7天才对防治效果进行监测、调查。观察内容包括蚁群的死活,即是否有工蚁出现、工蚁的活动强度、死亡情况,有翅蚁的出现情况、新生蚁巢数量等。监测点共有5个。中心点设在蚁巢密度较高的区域,然后在距中心东、西、南、北方向30m远的地方各选一个监测点。每个点监测蚁巢约10个,面积约100 m。每天观察一次,直至蚁群全部死亡。工蚁的活动强度分为强、中、弱3级。强:轻轻吹或拍动蚁巢,工蚁马上跑出来,行动极迅速,攻击性极强;中:用棍子触动蚁巢时有工蚁出现,行动较快,但攻击性较弱;弱:触动蚁巢后有工蚁出现,但行动缓慢、迟钝,无攻击性。同时,按照下列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蚁群死亡后的监测:在防治区内的蚁群全部死亡后,依然对防治区内蚁巢活动情况及工蚁数量进行监测。监测,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5月23日开始至7月27日结束,重点是监测死亡蚁巢的活动情况以及有无新蚁巢出现。第二阶段是在7月2日日之后到11月25日之间每月一次的监测。监测时除了注意有无新蚁巢出现之外,也注重是否有工蚁出现。新蚁巢的调查主要采用目测法,重点检杳原蚁巢旁边以及边缘地区是否有新蚁巢出现。工蚁监测采用碟诱法:即用2个直径约10 cm的普通瓷碟,碟面与碟面相对重叠,中间搁置两根小木棍,在位于下面的碟子中央加入约5 mL。搅拌均匀的花生油和蜂蜜(95:5,v/v)作为诱饵。预备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没有防治过的地区,24 h内最多可以诱集到3000头以上工蚁(图2)。监测范围除了中心区域以外,还在其外围50 m处的东西南北向各选一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5个诱捕点,每点放置5个碟,诱碟与诱碟的距离约为10 m,共放置诱碟125个。每天更换诱饵并将采同的蚂蚁在放大镜下鉴别,以确定所捕获的工蚁数量。

2结果分析

2.1蚁巢的防治效果

施药后5d(5月9日)所进行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蚁巢旁边已有死工蚁出现。到5月11日对5个监测点47个蚁巢进行调查结果(表1)表明,活蚁巢的数量仅有8个,防治效果达到82.9%,同时,在7个活蚁巢旁边有死亡工蚁出现。14d以

后,活蚁巢仅有3个,防治效果达到93.5%。21d以后,防治效果则达100%(图3)。另外,在施药后的第7天和第8天,分别出现了3个新蚁巢(表1)。但经再度施药后,蚁巢的活力也在逐步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表2)。

这些结果表明,硫氟磺酰胺毒饵对红火蚁蚁群具有较快和较彻底的防治效果。

2.2有翅蚁的出现及工蚁的活力

施用毒饵后的2~6d(5月6-10日)之间均发现某些蚁巢有有翅蚁爬出地面,其中以5月10日的数量较多(数据没提供)。5月11日对5个观察点11个活蚁巢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表1),在具有活蚁巢的观察点中均有有翅蚁出现,其中以12—13日有翅蚁出现的蚁巢数量最多。另外,仅有一个蚁巢的工蚁和有翅蚁同时消失或死亡,其他的蚁巢均是在有翅蚁消失以后,工蚁才逐渐消失和死亡(表1)。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有翅型的抗药性比工蚁弱,二是有翅蚁在蚁群死亡前已经离开蚁巢。

施药后在5月7-9日在蚁巢旁边便有一些上蚁尸体出现。但是,大多数死亡的工蚁是在蚁巢内,而不是在蚁巢旁边。这是该种毒饵与其他以激素类杀虫剂为有效成分的毒饵不同点。另外,从5月11日对5个观察点剩下的11个活蚁巢中(含3个新生蚁巢)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所有蚁巢的工蚁活力及攻击性均很强(表2)。之后,便随时间推迟而下降。到5月16日,所有工蚁的攻击性消失,而且行动缓慢,并在7d后死亡(表2)。

2.3蚁群死亡后的监测结果

从5月23日到7月27日对整个防治区进行检查并没能发现新的蚁巢。从7月28日之后连续5个月采用碟诱法所诱捕到的均是本地蚂蚁,每次都超过数千头,但并没能发现任何红火蚁个体(图4)。而在同期对新蚁巢和死亡蚁巢的观察中,不仅没能发现任何新蚁巢,而且防治过的蚁丘已经逐渐消失,如果没有标记物的帮助,很难判断出这里曾经发生过红火蚁。挖开蚁巢则可以看到某些蚁巢内已经有蚯蚓、一些鳞翅类幼虫、蜘蛛和蜗牛等出现。这些都是蚁群彻底死亡的迹象。

3讨论

本文首次报道了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的结果。施药后3~5d,蚁巢内的个体大量死亡,数量大幅度减少。然后是有翅蚁数量减少,工蚁活动能力及攻击性下降,直至蚁群死亡(表l、2)。为此,把工蚁的有无、工蚁的攻击力作为判别蚁巢死活的主要标准足合理的。另外,施药后7、14、2l d就可以达到83%、93.5%和100%的防治结果,其作用速度快,防治效果彻底,完全可以与目前国外最好的红火蚁杀虫剂相媲美。

红火蚁是社会性害虫,防治十分困难。美国从1957-1981年之间就筛选过5700多种杀虫剂。但其中的86%无效,8%由于药效太快而不能用作毒饵。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筛选的数种激素类杀虫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虽然较好,但依然存在着防治效果慢,防治效果不稳定,防治不彻底或会剩下少数顽固蚁巢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Dress等(1996)发明了目前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普遍使用的二步防治法(two-step method)。即先用毒饵将蚁群大量杀死,然后再对余下的顽固蚁巢用杀虫剂灌巢防治。本文结果表明,硫氟磺酰胺不仅可以高效、快速地将红火蚁种群压制下去,而且再度使用时可以在14d内灭绝所有的新生蚁巢,并在21d的时间内灭绝所有的蚁巢(表1)。墓于这些结果,可以认为我国红火蚁的防治完全没有必要使用灌巢法,其中包括二步防治法中必须使用的灌巢法。因为灌巢法除了将红火蚁赶得到处跑以外,还费钱、费工、费药和污染环境。

值得提及的是,硫氟磺酰胺和其他毒饵一样,可以直接撒施到地面或蚁巢上。但由于施药期间经常下雨,改用了毒饵站技术和直接使用的技术。实践证明,改用毒饵站技术是下确的:首先,在施药的当天以及施药后的数天内都在下雨,其中5月8日和9日分别下了20.6和61.2mm的雨。其次,在降雨或环境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施药后竹筒内的毒饵会吸水溶解。但干燥以后,工蚁依然可以再度取食毒饵,从而避免了毒饵同霉变而造成的浪费。第三,该地的防治效果没有因为施药方法的改变而下降,而是在3个星期内就可将全部蚁巢灭绝。这样。由于我国现有的红火蚁发生危害区,在防治适期普遍存在着降雨量偏多和降雨期偏长而影响毒饵播撒的现象,而毒饵站技术叮以较好地避免雨水冲刷毒饵而降低防治效果的问题。

硫氟磺酰胺的应用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生态学意义。美国每次应用毒饵防治红火蚁的成本是25~38美元/bm,每年需要使用3~4次,而且还需使用灌巢法才能彻底防治。但由于硫氟磺酰胺毒饵不需使用灌巢法,而且在使用量上还有较大的节省空间,因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之后,出现厂少量本地蚂蚁取食毒饵并且死亡的现象。但在红火蚁蚁群全部死亡后,用碟诱法所诱到的种类都是本土蚂蚁的结果(图4)说明,硫氟磺酰胺对本地蚂蚁的伤害较小。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红火蚁发现该种资源(毒饵)以后,其他蚂蚁分享该种毒饵的可能性较小。另外,红火蚁还很容易将其他本土蚂蚁已经占有的食物资源占为已有,尤其在蚁巢密度较高的多后型发生区。但即使如此,硫氟磺酰胺毒饵对本土蚂蚁种类尤其是蚂蚁多样性的影响作用仍需进一步评价。

至今为止,不仅该防治区的红火蚁种群已经绝迹。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梧州芩溪市以及玉林北流市应用硫氟磺酰胺防治红火蚁都获得了较好的结果(未发表资料)。这样,硫氟磺酰胺毒饵是一种高效、低毒、快速、彻底、使用方便并对环境安全的红火蚁杀虫剂是可以肯定的,尽管其对红火蚁的毒理机制,有效的最低使用量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确定。值得提及的是,虽然对该防治区边缘200~300m远的地区曾经施过药,目前施药区内并没有新蚁群出现。但由于在2km远的地区又发现了新的危害区,因而存在着红火蚁从新发生区再度侵入该防治区的可能。同时,一个防治区的红火蚁是否绝迹需要两年的监测结果才能最终下结论,因此,该防治区今后是否还有新蚁巢的发生还需要时间检验。

猜你喜欢

昆虫学红火蚁防治效果
0.08%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分析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红火蚁来势汹汹 九部门联合防控
森林昆虫学经典学术著作再版
小狮子和红火蚁
No.3 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份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法布尔
昆虫学
昆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