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甜玉米田玉米螟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2006-04-29汪洋洲王振营何康来孙庆田

植物保护 2006年2期
关键词:甜玉米玉米螟防治

汪洋洲 王振营 何康来 孙庆田

摘要甜玉米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历史较短.对甜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较少。本又对国内外甜玉米上玉米螟成虫产卵习性、幼虫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为我国甜玉米田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甜玉米;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2

甜玉米作为玉米属一个亚种利用已历史悠久,但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仅有百余年历史,可在乳熟期以鲜果穗供应市场或冷冻及加工成罐头后销售。甜玉米植株、果穗和籽粒中的含糖量高于普通玉米,易遭害虫侵害,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bn,)]和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Guemee)],是甜玉米生产最重要的害虫。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甜乇米作为果菜类新兴食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亚洲玉米螟的危害日趋严重”。甜玉米在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历史较短,对亚洲玉米螟在甜玉米上危害规律和防治研究很少,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深入研究亚洲玉米螟在甜玉米上的行为、危害规律和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玉米螟在甜玉米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作一简要综述。

1成虫在甜玉米植株上的产卵行为

1.1产卵部位与分布型

在甜玉米上欧洲玉米螟98%的卵块产在叶片上,且绝大多数产在叶背,雌穗、雄穗和茎秆上有少量分布。在叶片上卵块分布随着植株的生育期而改变。很少有卵产在植株上部1/3处的叶片上,同此第3片叶至第11片叶可作为卵块调查的取样点。而亚洲玉米螟卵绝大多数产在甜玉米植株展开的叶片上,主要分布在叶背近中脉处,极少数(0.6%)产在叶面端部。而不产在叶鞘上。随着新生叶片不断展开,成虫产卵多在植株上部叶片上。玉米抽雄期为亚洲玉米螟产卵高峰期,玉米散粉后卵量迅速下降。

虽然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大多将卵产在甜玉米植株上部的叶片上,但在不同叶片层上卵的分布有差异。亚洲玉米螟卵块在甜玉米上的分布与在普通玉米上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调查方式和甜玉米的生育期有关。在普通玉米上,随着玉米生长,亚洲玉米螟卵产在上部叶片;抽雄期玉米叶片已完全展开,亚洲玉米螟将卵产在中部叶片。甜玉米生长期短,植株矮小,在多代区、1代区和普通玉米上的产卵规律是否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玉米螟选择产卵部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可能是由于长期演化的结果,这对于甜玉米田玉米螟的预测预报有重要意义。

欧洲玉米螟卵块在甜玉米植株上为随机分布,没有证据显示田间边行植株上的卵块比田内植株上多。亚洲玉米螟在甜玉米田的分布规律尚未见报道,但在普通春玉米上,1代螟卵块在不同叶片上的空间分布型是有差异的。90%以上田块第1~5片叶上的卵块属于聚集分布,多数田块第6~8片叶上卵块属于随机分布,第9片叶以上各叶片很少有卵分布。卵盛期各叶片上卵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第2~4片叶上。因此在整个l代螟卵期内重点检查第2~6片叶层上的卵块数,不会受到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晚播玉米田中螟卵呈聚集分布。上述规律可供甜玉米田卵块调查时参考。

1.2产卵期的预测

欧洲玉米螟在诱蛾高峰后的4~5d为产卵高峰,诱蛾量与植株被害率、着卵量正相关。甜玉米田中诱蛾高峰出现在产卵高峰前,应根据各田块的诱蛾量来决定防治适期。也有报道认为诱蛾高峰出现在产卵高峰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欧洲玉米螟种群间生物型或化性不同,分散行为的不同有关;利用性信息素诱蛾时,性信息素几天后就对成虫失去吸引力,这为预测预报带来困难。亚洲玉米螟成虫有选择高大植株的产卵习性,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田块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播期早的甜玉米田更吸引玉米螟产卵。

2幼虫危害习性

第1代欧洲玉米螟幼虫在甜玉米植株上蛀茎,穗下部约占7.4%,穗部(雌穗着生节)占39.3%,而穗上部则占53.3%,且主要在雄穗柄上。从雄穗转移来的或雌穗花丝上的卵孵化的幼虫危害雌穗时从穗尖开始取食,但后者极少。危害早播甜玉米雌穗亡的幼虫部分来自雌穗着生节或在雌穗墓部孵化的幼虫。在2代发生区,第1代欧洲玉米螟成虫在心叶期将卵产在叶背,幼虫先取食心叶、花粉、苞叶和花丝,后钻人苞叶、籽粒、穗轴和茎秆中。欧洲玉米螟对大田玉米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由于叶、茎被害和蛀孔隧道引起的生理损伤所致,而对甜玉米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直接取食雌穗和籽粒,对甜玉米造成的损失比大田玉米严重。亚洲玉米螟在甜玉米上的危害比普通玉米严重,幼虫在植株中下部的分布比率比普通玉米更高,这与玉米螟幼虫有趋向植株含糖量高部位的习性相吻合。

3防治技术

由于甜玉米主要用做鲜食、冷冻或制成罐装食品,采收期较早,因此对甜玉米上玉米螟的防治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化学农药污染。国内外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去雄、种植抗虫品种、利用生物农药Bt(Bacillusthuringiemsis)和白僵菌制剂、人工释放赤眼蜂或喷施残效期短的化学杀虫剂,但最有效的是综合防治技术。

3.1人工去雄

玉米雄穗是玉米螟取食的主要部位,低龄幼虫在雄穗小花内取食危害,老龄幼虫则蛀茎危害。在幼虫取食雄穗尚未转移危害前人工去雄,若与喷洒药剂相结合效果更好,可有效降低蛀孔。对欧洲玉米螟,甜玉米去雄可减少95%虫量,且比单独施用Bt制剂增产20%。在甜玉米抽雄初期拔除1/2雄穗,可有效降低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轻危害。因此在玉米螟发生轻的田块,可以应用拔除雄穗的方法控制玉米螟危害,节省一次用药成本,又能保护天敌。在玉米螟虫口密度高、世代重叠的地区,在拔除50%雄穗的基础上,于吐丝期再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治一次,才可能控制其危害。去雄2/3时,虽然能降低螟害50%以上,但遇到连续阴雨天气,会影响甜玉米的授粉结实。采用整行方式去除2/3雄穗会造成部分雌穗授粉不良,而采用隔株去雄方式,同样去除2/3植株的雄穗,对玉米螟有一定防效而不影响玉米授粉结实。

3.2利用抗螟品种

选育和利用抗螟的甜玉米品种是控制玉米螟危害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不同甜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可以选育出具有一定抗性的甜玉米品种,但甜玉米雌穗对玉米螟的抗性远比大田玉米低。晚熟甜玉米自交系比早熟自交系受欧洲玉米螟侵害较轻,并与欧洲玉米螟发生世代无关。一些甜玉米品种的抗性在不同年份间差异显著,且基因型与年份互作、处理与年份互作对抗性影响差异显著。目前已培育出的一些抗螟甜玉米杂交种,尽管不能完全抗虫,但比非杂交种减少了玉米螟危害。对于具有受玉米螟危害程度较轻的甜玉米种质,应当对其雌穗、苞叶具有

潜在的抗性生理特点进行鉴定,包括抗生物质、糖、蛋白质和丁布含量等,以及形态学方面的特点,包括苞叶厚度、质地、紧密度和被覆的绒毛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对甜玉米的抗性遗传类型、抗性基因定位、遗传力和提高抗性的育种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3.3化学防治

20世纪50代末至80年代初,利用化学农药防治欧洲玉米螟的研究报道较多,化学农药颗粒剂防治大田玉米欧洲玉米螟的效果与乳剂的效果相同或更好。由于甜玉米是以收获鲜穗为对象,其穗部完好率应在95%~100%,仅靠杀虫剂对雌穗防治不能达到有效且安全的目的。应用地虫硫磷颗粒剂可杀死99%第l代欧洲玉米螟幼虫,雌穗受害率仅为1.6%。在欧洲玉米螟发生重的情况下,施用毒死蜱和地虫硫磷,雌穗的受害率分别为4%和9%。在l代欧洲玉米螟发生轻时施用颗粒剂与喷雾防治效果相当;当第1代欧洲玉米螟发生重时,以施颗粒剂为主,辅助喷雾,颗粒剂施在幼虫主要取食部位,而且持效期长,效果较好。由于欧洲玉米螟第1代产卵和危害习性与第2代不同,颗粒剂对第2代欧洲玉米螟防治效果不佳。第1代欧洲玉米螟的卵产在幼嫩植株的叶片下,幼虫孵化后迁移至心叶中危害。而第2代欧洲玉米螟发生时甜玉米正处在抽雄期,这一时期约有35%的卵产在穗部叶片上,约17%的卵产在旗叶上,降低了在心叶部施药的效果。

喷洒残留时间短的高效化学杀虫剂仍然是防治甜玉米田玉米螟的主要方法之一,在美国中西部常用氯菊酯防治甜玉米上欧洲玉米螟”。用氯菊酯防治甜玉米上的亚洲玉米螟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小区试验虫孔减退率为90%,大田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基本相同。

3.4生物防治

3.4.1利用赤眼蜂防治

许多国家成功地应用赤眼蜂来控制玉米螟危害,在甜玉米田中大量释放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brassicae)防治欧洲玉米螟可使植株被害率降低80%~90%。放蜂时期直接影响防治效果,在欧洲玉米螟诱蛾量达到高峰时为释放赤眼蜂的最佳时期。甜玉米田中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nuhilale)对2代欧洲玉米螟卵的寄生率为57.4%,雌穗幼虫减少97.4%,茎秆隧道数减少92.9%,幼虫数量降低94.3%,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对业洲玉米螟卵有很好的寄生效果,自然寄生率平均为47%,有时可高达80%。该赤眼蜂被引入美国后对欧洲玉米螟卵也有很好的寄生效果,玉米螟赤眼蜂对甜玉米田欧洲玉米螟卵的寄生率随着叶片位置的升高、卵块离释放点距离的增加而变小。植株中下部卵块的寄生率比植株上部的高。但巾于蜂的寿命及其产卵习性,放蜂第2天和第3天内寄生率是相同的。所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应为2~3d1次。在提高寄生率时,必须考虑天气和植株生长期,特别是温度、株高和叶面积。利用接种式释放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甘蓝夜蛾赤眼蜂对欧洲玉米螟的寄生率随叶面积的增大而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叶面积的增大,赤眼蜂需费更多时间寻找寄主卵。在甜玉米心叶前期和小期接种式释放玉米螟赤眼蜂(75000头/hm)后,放蜂田欧洲玉米螟幼虫数量、蛀孔数和被害雌穗均比未放蜂对照区减少50%,可明显降低甜玉米田欧洲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赤眼蜂在当年能够建立繁殖种群,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我国台湾省应用玉米螟赤眼蜂与喷施Bt相结合的方法,甜玉米田中玉米螟卵寄生率春季达62.2%~92.7%,秋季24.0%~57.5%,不用化学防治是可能的。

3.4.2应用微生物及病原线虫防治

用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A24防治甜玉米田中的亚洲玉米螟,幼虫死亡率达到83.1%,优于敌敌臣的防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在甜玉米喇叭口期,施用高效Bt颗粒剂药量为7.5~12.0kg/hm,颗粒剂在露水作用下逐渐溶解,持效期较长,可以达到一次用药,持久防治的目的。如果错过喇叭口期用药,这时幼虫已钻入雄穗危害,可采用Bt悬浮剂200倍液或80001UBt粉剂8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混合喷雾,也可达到防治的目的。若在苗期和抽雄吐丝期利用Bt可湿性粉剂或1.8%阿维菌素喷雾,并在心叶末期施用Bt颗粒剂或阿维菌素毒砂,可以获得75%的防治效果。

在我国东北,白僵菌(Beauvariabassiana)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大田玉米亚洲玉米螟,且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其对在甜玉米上的防治效果较差,而在西南地区防治甜玉米上玉米螟效果很好,这可能南方气候湿润,白僵菌孢子可以在玉米心叶中萌发繁殖,提高了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有关。

3.5综合防治

单一的防治措施很难有效的控制玉米螟的严重危害,综合防治才是控制甜玉米田玉米螟危害的根本措施。如单独种植抗性品种或单一应用Bt制剂防治欧洲玉米螟都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不能达到鲜食玉米的上市标准。应用Bt制剂与抗性品种相结合则可以有效地控制螟虫,对于3~5龄欧洲玉米螟幼虫的控制效果可达95%,可以替代化学防治。

应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玉米螟对赤眼蜂等天敌产生杀伤作用,降低了田问防治效果,但Bt制剂与赤眼蜂一起施用有协同增效作用“,因为Bt对赤眼蜂没有毒害作用,而且释放赤眼蜂结合Bt制剂的处理,可以代替化学农药防治甜玉米田的欧洲玉米螟。综合应用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Bt制剂防治甜玉米田欧洲玉米螟时,在玉米螟产卵高峰期施用1~2次Bt制剂杀死没有被寄生卵残存幼虫。单一应用微生物制剂不能完全控制害虫,与其他药剂配合使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利用飞机喷施Bt制剂防治甜玉米欧洲玉米螟可以减少氯菊酯的用量。

我国台湾省对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是在超甜玉米生育初期,施用一次pay-off低毒农药,在心叶末期或吐丝初期、授粉期和乳熟期各喷1次Bt制剂,并于抽雄期拔除2/3的雄穗,结合释放玉米螟亦眼蜂/1次。连续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大量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可提高田间亚洲玉米螟卵的被寄生率,可以有效代替化学农药防治甜玉米田的亚洲玉米螟。

4展望

近年来,随着我国甜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亚洲玉米螟对甜玉米的严重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的支持下,开展了特用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广东甜玉米田玉米害虫,特别足亚洲玉米螟的周年发生危害规律、不同类型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存活的影响等。在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南丘陵玉米区开展厂甜玉米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由于不同生态区、不同种植结构和栽培条件下的亚洲玉米螟发生和危害规律存在很大差异,应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研究甜玉米田玉米螟的发生危害规律和无公害防治技术,保障鲜食玉米的食用安全。

转CrylAb杀虫蛋门基因抗虫玉米(Bt玉米)的研发成功与商业化种植,从根本上解决玉米螟的防治问题。Bt玉米不仅对欧洲玉米螟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对亚洲玉米螟也同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Bt甜玉米Btll已经在美国批准商业化种植,在没有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Bt甜玉米对欧洲玉米螟幼虫的防效达99%~100%。Bt甜玉米的出现也为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了新途径。由于危害甜玉米的害虫除玉米螟外,还有其他害虫,而Bt甜玉米也并不是能够抗所有害虫,因此,即使是Bt甜玉米的种植,也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才能保证甜玉米产量和质量。我国Bt玉米尚未商业化种植,因此,在我国甜玉米种植区玉米螟的综合防治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关键措施。

猜你喜欢

甜玉米玉米螟防治
甜玉米丰产 种植有技巧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春季甜玉米和反季节四季豆轮作栽培技术
甜玉米—新甜玉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