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农村空巢老人不再孤单
2006-04-29柳林
柳 林
“空巢老人”,城市多,农村更多。且相比较之下,农村“空巢老人”更容易被忽视。据了解,目前农村绝大多数老年农民依赖晚辈养老。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后,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水平也随之下降。尤其是当前,农村青壮年夫妻双双外出谋生的很多,这种情况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这些外出者把孩子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连精神慰藉也没有了。
“空巢老人”,指的是单独居住或与老伴一起生活、身边没有子女和他人照料的老年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的空巢老人不仅心空,物质更空,农村缺乏老年娱乐场所,老人更缺少社交圈子,信息闭塞,接触不到外面丰富的生活。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经济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一般老人要高出许多,且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医疗保险。据2006年2月13日《现代快报》报道:宿迁农村有一位空巢老人在自己独居的小屋里死去半个月才被人发现,这个事件的确引人深思。
最近,一项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现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独居和没有配偶的老人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关注此事的人士认为,与农村“五保户”相比,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容易被忽视,他们大多体弱多病,生活缺少照料,尤其是高龄老人面临的困难更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农村空巢老人一方面希望孩子们进城打工多赚钱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希望子女能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应该说,“空巢”现象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年轻人进城打工,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在进城初期,他们又无力拖家带口,只得忍痛留下老人和孩子。如果说确实只有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才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么,有必要重新温习和进一步研究一下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离土不离乡”命题,应该站在家庭、生活、人性的角度,通过宏观而又具体和系统的政策引导来推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
其实,外出打工的子女关怀老人的方式有很多。空巢老人普遍有孤独感、失落感,而弥补这点的方式不仅仅是每年春节回家看望老人,平时最好多打几个电话,问候父母,多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感受。
我们要尽量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除了子女的关爱,社会配套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医院等,让空巢老人有人聊天,有人照料,精神能得到慰藉,消除孤独感。另外,可以组织一些老年活动队,让空巢老人的生活更加丰富,使他们在自娱自乐中不再感到孤寂。
另外,政府应该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建立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新型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以保证养老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计算出每人每年需要交纳的保险费用,对其实行“五五制”的办法,即个人承担50%,村集体和国家承担50%。
另外,邻里关系的和睦对解决空巢老人问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并建立一些激励机制,比如在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中加入邻里互助一项。同时,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关爱自己。如与谈得来的老年朋友一起活动,互相帮助,既能增进感情,又有利于放松身心。
从天津市老龄委获悉,天津市宝坻区老龄委提出了四点解决办法:一是在老年居住区配建星光之家,并以此为依托组织书法、旅游、戏曲等协会,建立农村为老志愿者服务队;二是政府对经济困难的老人酌情给予供养补贴,建立农村老年人基金会,通过慈善活动向贫困老人提供援助;三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建立农村贫困老人档案,力争把老人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四是对高龄和行动不便的农村困难老人,通过政府买服务的形式,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新华网天津频道2005年8月8日电)我们可以从宝坻区老龄委的做法中有所借鉴。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应该得到我们的更多关注,我们期待着所有的空巢老人不再孤单。